分享

【红星故事汇】数学界“女神”谢资清:建设“双一流” 关键在人才

 文山书院 2018-03-10

普通人语速一分钟 180 字左右,谢资清的语速可达一分钟近 300 个字,字字如小鼓往外蹦,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让听者有如头脑风暴的快感。

在女性稀少的数学研究领域,留着一头干练短发的谢资清是湖南省数学界第一个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女数学家,并担纲拿下了“高性能计算与随机信息处理”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样的数学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湖南属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在全国也只有十个左右。


“我一直坚信,

教育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貌”

这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并非出身大富大贵之家,父亲是高中毕业于省立一中、曾与武汉大学失之交臂后抗美援朝的老兵,母亲曾是有着六十一年党龄、曾当过农村畜牧场场长并获得过湖南省劳动模范的“铁姑娘”,这是一个崇尚知识又勤劳能干的邵阳偏远农村家庭,谢资清从这里走到了今天数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我一直坚信教育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貌,也可以改变一个家的面貌,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在当地村小学,谢资清曾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公社中学。1983 年高考,谢资清高考成绩又是全班第一,被湘潭大学录取。“我觉得我当年虽是误打误撞在湘潭大学念数学,但湘大时光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甚至当年选择攻读数学家陈传淼教授的硕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我听陈老师的讲座,觉得他很有口才,充满激情,我想做数学家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新任院长面临人才青黄不接问题

立下“军令状”

九十年代初,湖南师大开始大力引进人才,时任校长张楚廷领导下的湖南师大“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策吸引着谢资清等年轻人。在校长办公室,张楚廷说,“小谢,你读博期间的档案暂时不需要过来,如果你毕业时湖南师大兴旺发达,不要我说你也会来;如果你毕业时,湖南师大如一艘下沉的船,我何必要年轻的你跟它一起下沉?”

一校之长的胸怀和雄心打动了她,从 1996 年进入湖南师大她就未曾离开过,“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师大坚持了这么长时间的重要原因之一。” 谢资清说。

2012 年 10 月份谢资清被推选为学院院长,上任时,她面临的状况是,“没有一位出生于 70 后的教授,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我可以允许这样的情况存在三年,不会允许存在五年,如果五年后还是这样,我就辞职!”这是她立下的 “军令状”。

五年后的今天,'学院拥有了8位70后和80后教授,而且这 8 位年轻人都是想做事、能做事的青年才俊,还颇有情怀,这点我很高兴。' 


双一流怎样保持?

重点在于引进和稳定人才

实际上,在3月6日湖南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上,谢资清着重提出“人才引进”和“鼓励学术创新”的问题。

去年湖南多所学校入选“双一流”,“可是双一流怎样保持?重点还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学科建起来很难,一两个得力的人才一走,学科也许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很重要。所以我这一次我将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才引进和稳定的建议》”。

与此同时,她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人才培养和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不少高校评聘职称仍以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分区和引用为主要依据。”“这无疑会滋长科学研究的浮躁之风。对于那些兢兢业业坐冷板凳潜心于创新研究的的人也极为不公,从而阻碍了真正的创新。”

因此,她认为对数学等基础学科应该逐步引入“同行评价”,而不是单纯论论文的数量、分区和引用次数,“这样能更客观地评价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成果”。最近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诸多关于人才和创新的利好消息。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地。我觉得应该寻求体制机制的改革,建一些‘大小池塘’,并逐渐将这些‘池塘’变成‘湖泊’‘大海’,让人才尽情遨游,不免有些人会被浪涛吞噬或者半途而废,但总有一批人能游得更好。当然,这里面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红星云综合潇湘晨报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