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丹系列】但灭动心,不灭照心。万像不住观自在,对景无心即是禅。

 勇敢面对168 2018-03-10
目无所见,则神不从眼漏; 耳无所闻,则精不从耳漏; 口无所言,则气不从口漏; 心无所知,则血不从心漏;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慎内闭外,多知为败。 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是为五气朝元。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是三化聚顶。 ——普惠真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泄精一事,不必夫妻交媾,即此一念之动,真精已不守舍,如走丹一般。 ——黄元吉真人《乐育堂讲记》 道家炼精化气,要洁净脏腑,真气清纯,远声色,薄滋味,才返先天。荤腥之物,乃血肉有情之品,味厚气浊,经脾胃消化吸收,所化精气,皆后天浑垢,不堪采用。其二多食则生痰动火,蒙蔽清窍,使人好生贪欲之心,争斗之念,故真心修道者,要多远之。入手下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必至后天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主轻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饮食要调合得中,饥则加餐,食可则止。此节即饮食之道,后世修真,不可不知也。 ——许天阳道长 气满任督自开。 ——《心气秘旨诀中诀》 八脉者先天之根,一气之祖。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 ——李时珍 动者,静之基。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达摩禅法,动静双修。动以强体,静以安禅。只知静坐修禅,不知习武强身,坐禅既久,体羸病生,病体何能载道,体弱常遭魔侵,此即前人所言“静坐孤修气转枯”。 ——《终南修仙记》 动则生阳,不动则气血凝滞,身体阳气不足,进入迷定。迷定久住,容易坐化,大家以为证道,实乃阴气太重,神识已迷,不能归体而亡。有的在定中能出阴神,因阳气不足,不能化阴,故而能感阴邪外魔,堕入魔道,有的人在中阴,即刻感缘投胎。人在迷定之中不能出定,打坐气血凝固而亡,偶有出定者,也要大病一场。习武乃生阳健体之道,体不健,阳不生,则难入定,偶尔入定,也在迷定,人在迷定,阴气更浓,离道远矣。如此,阳气盛而阴气化,阴气得化则禅悦生,元气长,丹田火炽,万孔生春,周身阳和,如沐春风,遍体美快,无以言喻。 ——《终南修仙记》 凡有动作,不可过努,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 ——王重阳真人 昼动机也,万物皆动,而我亦动之,夜静机也,万物皆静,而我亦静之。一动一静,与物消长,此天地自然之气机,生生不息之道也。世人每多俾昼作夜,以夜继日,是违天地自然之气机,大悖乎生人之理,自绝乎化育之能矣。故昼而兴,夜而宁,固而精,养而神,与物无竞,寡欲清心,能知静摄,可冀长生。 ——吕洞宾真人 心者神之舍,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着空,即超无为界。故入手功夫,总以清心为第一。 —— 普惠真人 道人先要学痴聋。 ——吕洞宾真人 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守洞中春。 ——张紫阳真人 人身元神出入目中,五脏精华亦聚于目,故阴符经曰∶机在目。道德经曰∶不见可欲而心不乱。是以内养之法,常要两目垂帘,返观内照,降心火于丹田,使神气相抱,故太玄曰∶藏心于渊,美厥灵根。测曰∶藏心于渊,神不外也。 ——《古今医统大全》 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 毋劳尔形,毋摇尔精,毋使尔思,毋虑营营。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 ——《古今医统大全》 久视伤心损血,久坐伤脾损肉,久立伤肾损骨,久卧伤肺损气,久行伤肝损筋。 坐处不可太明,太明则伤魂,不可太暗,太暗则伤魄。 ——《古今医统大全》 心牵于事,火动其中,必摇其精。 ——《古今医统大全》 身中之气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何由得气不散?身无为。何由得神不昧?心无事。道者行往坐卧,不可须臾不在道。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宁神于太虚,坐则调息于绵绵,卧则沉神于幽谷。久久无有间断,终日如愚。 ——马丹阳真人 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 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王重阳真人 修道之人,以谦德为第一功德。惟卑以下人,谦以自待,无躁暴急迫之性,不动凡火,方能成金丹。要必本于谦和退让,稍有自矜自强之心,小则倾丹,大则殒命。故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修道之学,皆当以柔为主,以静为要。虽曰柔懦无用,孤寂难成,而打坐之初,要必动从静出,刚自柔生,方是真正大道。慎勿自大自强,此为要诀中之要诀,否则一片刚强,虽得犹丧;如此而修,是盲修瞎炼。迫切之心即属凡火,不惟无益,且有焚身之患。 所谓不疾不徐,勿忘勿助,似守非守,有意无意,斯为天然真火。诸子勿求速效。须知急成者非大器,躁进者无大功。(丹是比喻,非实物) ——黄元吉真人《乐育堂讲记》 就是火候,也要平平常常,有心无心,勿忘勿助,听其自己运用,水到渠成。薪多肉烂,分寸铢两之说,大足误人。此矜夸自玄之辈,作此议论,迷乱学者,以为炼丹乃至难之事。吾尝阅丹经图籍,都说火候必有秘传,心心相授,孰知至庸且易,平淡无奇者乎。吾以子好道,故以一言点破,传之世间,命不知学者省却多少心思。 ——《唱道真言》 所谓全真者,纯真不假之意也。人谁无真心?一转便非了。人谁无真意?一杂便亡了。 人谁无真情?一偏便差了。初心为真,变幻即为假心;始意为真,计较即为假意。至情为真,乖戾即为假惰。所谓初心者,即固有之心也;所谓始意者,即朕兆之意也。 所谓至情者,即本性之情也。心中有真意真情,情中方见真心真意,由真心发而为真意,由真意发而为真情。是情即自然景象,无时非天机之呈露,然则人可不真哉。入不真心,即无真意,无真意即无真情。 验真道先验真情,验真情即可知心真与未真,知意真与未真,故修真之道,必以意始,意诚心亦诚,即心所发之情亦诚矣,诚斯真也。诚若不真,见之于言,则言不由衷,非真言也。见之于行,则行不率性,非真行也。修之者,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当于举念发言时,提起天良,放下人心,不许疑二其心,混杂其意,方为真心真意真情,一毫不假,是真道。真道遍行,故谓之全真也。 ——《七真传》 但灭动心,不灭照心。万像不住观自在,对景无心即是禅。 ——《终南修仙记》 宋斋丘云:“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以入大道之渊微,夺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顷刻,运造化于一身也。以心视之,则有象;以心听之,则有声。若学道之士,冥心凝神,致虚守静,则虚室生白,信乎自然也。天养无象,地养无体,故天长地久。吾今则而象之,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知心无心,知形无形,知物无物,超出万幻,确然一灵。古经云:“生我于虚,置我于无,是宜归性根之太始,反未生之已前。”藏心于心,而不见;藏神于神,而不出,故能三际圆通,万缘澄寂,六根清净,方寸虚明,不滞于空,不滞于无,空诸所空,无诸所无,至于空无所空,无无所无,净裸裸赤洒洒地,则灵然而独存者也。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 ——白玉蟾真人 上最三行: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 中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 下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 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 ——老君想尔戒 他自称生于北宋初年,问他宋代历史事件,他说:“都不知道。凡是学仙的,必定游历于世外,使得一切因缘断绝,一心一意精心修炼。如果对世事有所见闻,在心里就必然有所是非。有所是非,必然就有所爱憎。有所爱憎,那么喜怒哀乐之情必然接连交替而生,用以消减他的精气,精神耗费而形状也就衰弊了,哪里能到现今还在呢?等到大道既成以后,来往于人世间,看一切机巧变诈都像戏剧,看一切得失胜败以至于治乱兴亡,都像虚幻的水泡和影子。当时既然没有留意,又怎么能一一记得呢?就是同您相遇,这也是有前缘。但是几百年来相遇像您的,不知道有多少,大都是像浮萍随水漂泊偶而相逢,像烟云的忽而散去,过去的说笑也多半不能记忆。” ——《阅微草堂笔记》 欲生子好者,必先养其气,气得其养,则生子性情和顺,无乖戾之习。 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七情太过,由母及子,皆可内扰于胎儿。 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而变,外象而内感。儿在腹中,必借母气血所养;故母热子热,母寒子寒,母惊子惊,母弱子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结论诸法,总以一个静字为要。居处要静,心神要静。静可安胎养胎,育明慧之子。先天之胎教得法,虽不能全至文王之圣,但必无愚子蠢女。 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产孕集》 凡修行,切勿令人知。人知名至,则祸来不安。平时不可炫耀,要和光同尘,不可让人窥破尔等能异于人。万不可出圭买巧、显能示奇,此乃修真大忌。大道隐于不知不识。这不知不识工夫,又要待几分疯颠方掩得过于人,使人不知我有工夫,不识我有修行,等到大功成就之日方可现身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