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西黎川(2)——神秘的船形屋
秋
思
来到黎川后,听说这里有一个造型很奇特的船形屋,让我们颇感兴趣。我国各地有许多不同风格的古建筑,比如西北窑洞、福建土楼、“五岳朝天”的徽派建筑、广东碉楼、海南骑楼等,船形屋倒是闻所未闻。为何要把建筑建成船型?这里有什么历史渊源?我们决定去探访一番。
船形屋位于武夷山脉北麓的洲湖村,是距离黎川县城最偏远的一个村,山高路陡,历来交通闭塞,正是这个原因,在它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外界很少知晓。
关于船形屋的来历,民间有好几种说法。据《黎川县志》记载,“船屋”始建于明末清初,系洲湖巨商黄氏所建,当时花了20万两银子,修建了这座占地10亩,有108间屋的大宅,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就在这座巨宅即将落成的时候,屋主人却举家神秘地失踪了,至于为何失踪,又有了另一个传说。
这座船屋其实并不是普通的豪门巨宅,而是当时江西“天地会”的总舵所在地。“天地会”(会内通称“洪门”),是明末清初兴起的一个“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船屋设计了108间房间和36天井,暗示了其与“天地会”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两个数字正是清朝极为避讳的数字。会不会是因为当巨宅即将建成时,透露了“天地会”的风声,让清廷得知,为避免被抓捕,建造者便匆匆逃亡了?总之,这一切都给船形屋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带着浓浓的疑问和好奇之心,我们踏上了探访船形屋的路途。小车离开黎川县城,就一头钻进了起伏的群山之间。洲湖村原来归属于华山垦殖场管辖,现在属于华山镇。通往华山镇的山路如同羊肠小道,一会是土路,一会是水泥路,崎岖又狭窄,如遇来车,很难交会,不过一路上我们并没见一辆汽车,偶尔有村民的摩托车经过,快到华山镇时,柏油路面才宽阔起来。
洲湖村坐落在青山环抱之间,虽已是冬季,但四处仍是满目葱绿,气候温润,毫无寒冬的肃杀之气。村头,新修建了一座“洪门圣地”的牌坊,旁立一块“洲湖船屋”巨石,当地正在打造船屋旅游点,以吸引各地游客,走进牌坊,就开始进村了。洲湖村沿山而筑,错落有致,基本没有游人,显得十分幽静,也丝毫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神秘之处。石头垒砌的小道,蜿蜒幽深,两旁沧桑的老屋透出岁月的痕迹,在一座颇具规模的巨宅墙上,我们看到“船屋由此进”的木牌,显然这就是船形屋了。
站在船形屋前,是无法看清它船形模样的,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四周高大院墙,颇为壮观的建筑群,犹如一个城堡。船形屋只是俗称,真正的名字叫“洲湖大夫第”,据《黎川县志》记载,“船屋”始建于明末清初,屋子的主人为清朝康熙年间洲湖一黄姓巨商,字恭,名徽柔,号敬庄,当年江夏黄氏家族为避三藩之乱,迁入洲湖村,最终成为当地旺族,相传家产已达千万,他花了20万两银子修建了这座有108间屋的巨宅,由于他曾捐授奉直大夫,故而这巨宅以“大夫第”命名。
走进“大夫第”,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阔前院,地面用鹅卵石铺砌而成,正门开在主体建筑的中轴线上,建造时用大青石垒砌而成的门框略微内缩,上建门楼,左右为八字墙,门楣上方有四个向外凸起、切面呈正六方形的石柱,刻有菊花状花纹的“户对”。里面共有三进、九栋、十八厅、三十六个天井,层层递进,如入迷宫。据带领我们参观的华山镇副镇长介绍说,都说船屋有108间房,可人们曾认真数过,却只能数到107间,始终找不到最后那一间,让人感到是个谜。
船屋基本为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厅堂两侧各由数根一抱来粗的杉木立柱支撑,顶部屋架采用抬梁和穿透式木架构,梁椽尽刻浮雕,斗拱、雀替、斜撑雕成各种花鸟人物样式,惟妙惟肖。“大夫第”内的门窗雕饰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刀法细腻,或花或鸟,或人或兽,不仅有倒挂的蝙蝠,展翅欲飞的仙鹤,含花狂奔的梅花鹿,还有送喜报春的喜鹊,这些吉祥图案均暗合福、寿、禄、喜之意。
在船屋旁,有一座“黄东溪公祠”,墙体斑驳,瓦楞长草,庄重又沧桑,即为船屋主人的黄氏家祠。这座祠堂与船屋一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祠堂厅柱林立,深处有祭台,旁开设两扇圆形壁窗,显“八箭向心”图案,不知是何寓意,据说这一特别的图案是清代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各分舵堂口上的标记。祠堂的后山墙上,绘着两条苍龙戏珠的水墨壁画。在古代,龙或龙形图案都是皇家的专用标记,一般平民百姓如用这种图案,都有杀头诛九族的大罪。然而洲湖黄氏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绘此双龙,要么是其仗着洲湖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的心态,要么就是如天地会“反清复明”传说的那样,或许与大明皇族的后裔有关。联想到地面有用鹅卵石拼砌的万福图案、墙壁上绘满各种不知何意的图案和符号及万福形状的窗饰等,都留下了“天地会”的蛛丝马迹。
据介绍,船屋在解放后曾分配给数十家贫下中农居住,几十年过去了,早已破败不堪,居住条件十分拥挤不便,村里近年另外建造了安居房,以供原来居住在船屋里的村民迁出入住,现在几乎家家都搬出,只留下落锁紧闭的房门。通过门缝可以看到里面黑黝黝的,还存留着零乱的生活用品等物件。政府正准备重新修缮船屋,恢复其原来的面貌,作为洪门圣地旅游景点。
村后青山环抱,山上建有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可俯瞰整个洲湖村,飞甍黛瓦层层叠叠,错落于青山绿水间,而气势恢弘、造型奇特的船形屋一览无余,露出真容。远远望去,船屋密密排列的屋顶东窄西宽,形成一头尖,一头平的三角形状,外观极像一艘巨船,“船首”、“船身”、“船尾”清晰可辨,“船屋”坐西朝东,船尖指北,船身正方形,船尾呈长方形,造型奇特。
由于黎川处在闽赣交界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大革命时期,是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和闽赣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东北大门,1934年前后,洲湖曾经是红军的后勤机关所在地。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至今船屋和黄东溪公祠等宅第的高墙上还留有用朱丹与白灰刷写的“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反帝为什么把东三省送给日本?”等革命标语。
洲湖村2011年被评为省级生态村,2012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很重要的是因为有奇特的船形屋。洲湖大夫第为何要建成奇特的船形,船屋为何要有开阔的前院,屋内许多奇特的符号和“八箭向心”的窗饰有何寓意,为何绘有双龙壁画,“船屋”为何要坐西朝东,船尖指向北方?这里面到底藏有什么秘密?船形屋给后人留下一个个未解之谜。
这座船屋其实并不是普通的豪门巨宅,而是当时江西“天地会”的总舵所在地
村头,新修建了一座“洪门圣地”的牌坊,旁立一块“洲湖船屋”巨石,当地正在打造船屋旅游点

洲湖村坐落在青山环抱之间,虽已是冬季,但四处仍是满目葱绿

在一座颇具规模的巨宅墙上,我们看到“船屋由此进”的木牌,显然这就是船形屋了

石头垒砌的小道,蜿蜒幽深,两旁沧桑的老屋透出岁月的痕迹



走进“大夫第”,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开阔前院,地面用鹅卵石铺砌而成

在船屋旁,有一座“黄东溪公祠”,墙体斑驳,瓦楞长草,庄重又沧桑,即为船屋主人的黄氏家祠

“八箭向心”图案,不知是何寓意,据说这特别的图案
是清代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各分舵堂口上的标记

墙壁上绘满各种不知何意的图案和符号及万福形状的窗饰
祠堂的后山墙上,绘着两条苍龙戏珠的水墨壁画

船屋基本为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厅堂两侧各由数根一抱来粗的杉木立柱支撑

船屋有108间房,可人们曾认真数过,却只能数到107间,始终找不到最后那一间,让人感到是个谜


顶部屋架采用抬梁和穿透式木架构,梁椽尽刻浮雕,斗拱、雀替、斜撑雕成各种花鸟人物样式,惟妙惟肖




“大夫第”内的门窗雕饰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刀法细腻



村后青山环抱,山上建有观景台,登上观景台可俯瞰整个洲湖村

船形屋位于武夷山脉北麓的洲湖村,是距离黎川县城最偏远的一个村


至今船屋和黄东溪公祠等宅第的高墙上还留有用朱丹与白灰刷写的“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反帝为什么把东三省送给日本?”等革命标语
气势恢弘、造型奇特的船形屋一览无余,露出真容。远远望去,船屋密密排列的屋顶东窄西宽,形成一头尖,一头平的三角形状,外观极像一艘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