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养生流派对心静留下许多名言、警句,如:“养生互动,养心在静”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静者寿,躁者夭”。白居易用诗的语言强调“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杨振宇说的更明白到位,“心静是最好的养生之道”。可见“静”是养生之本。“心情”为养生之要。
生活要平静 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包括老俩口及子女家庭关系)碰到问题要采取躲避、转移矛盾的办法,避免生气伤身,对别人的不同意见,少去争输赢。体谅别人的困难,提倡忍让精神“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然,忍不是目的而是策略。小不忍则乱大谋嘛。通过自我控制求同存异家庭和谐,同志团结,心情舒畅。平静生活会使我们快乐、长寿。
心态须宁静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老年人不如意事可能更多。碰到麻烦,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提出“退一步”行乐法。即“想至退步,则乐境自生”。意思是当自身处于不如意时,想想比自己更加不如意的人和事,就能减轻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有时乘公交车,碰上一些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一般老年人见此无不为侧目。可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范圣琦却是另一种态度,他说“站着除了锻炼身体外,还能开阔视野,眼观八方,对保持自己思维的灵活性非常有好处。”有这样的心态还有什么心烦事解能决不了。
患病应安静 老年人应预防“病从心生”,这里说的心是指心理、情绪。就是要善于主宰自己心理,控制自己情绪,从而使心理因素经常产生正效应防止负效应出现。好的疗效离不开好的心态。
遇事能冷静 古人云:“将全其形,先在理神。神静而心和,心和则形全”。在遇到不幸的时候一定说服自己,控制感情,坚强面对,遇事不要有太多的痛苦,太多的悲伤。要进行心理调适。记住那些名人名言,效仿先辈正确对待忧患的态度,以坚挺的生活热情去转移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增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忧患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健康和安乐。否则,身心健康自难维持。最近我在《老年教育》杂志书上看到一个同志的文章,他讲的很好。灾难突降虽然难以阻挡,长夜如磐住一份淡定,不管遇到何等不幸,都要保持平和的心境,往后的日子还要继续,风雨过后总会出现彩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