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岁半,自己带奶嘴起床洗澡吃饭,母亲的观念决定孩子的未来

 汉腾博铭 2018-03-10


公众号后台回复  心理测评 

获取10套专业心理测评及建议工具



最近,一个1岁半,自己带着奶嘴起床洗澡吃饭的小男孩视频刷遍朋友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


中国妈妈常包办所有,使孩子失去学习机会。


娇生惯养,美其名曰,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吃苦受罪。


殊不知,这种是对孩子最大的迫害。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的过度包办是一味“毒药”。


“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耶稣会的格言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开始用镜头记录14个7岁的英国小孩,每隔7年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近况,直到2013年。


看着片中的主人公慢慢变老,看他们努力奋斗,看他们徒劳挣扎。


那些人的人生无不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幼时的家庭影响对孩子的一生来说,是难以磨灭的。


每一集都以一句话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样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是注定。” 


和中国古话里的“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是同样道理。


不要错过孩子7年成长的关键期


孩子成长的16个敏感期,几乎全部是在7岁前形成的。



1. 光感的敏感期 0-3 个月


2. 味觉发育的敏感期 4-7 个月


3. 口腔的敏感期 4-12 个月


4. 手臂发育的敏感期 6-12 个月


5. 大肌肉发育的敏感期 1-2 岁,小肌肉 1.5-3 岁


6.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1.5-4 岁


7. 语言第一敏感期 1.5岁-2.5岁


8. 自我意识的敏感期 1岁6个月-3岁


9. 社会规范敏感期 2岁半-4岁


10. 空间敏感期 3-4岁


11. 色彩敏感期 3-4岁


12. 逻辑思维敏感期 3-5岁


13. 剪、贴、涂等等动手敏感期3-4岁


14. 人际关系敏感期 4.5岁-6岁


15. 绘画和音乐敏感期 4岁-7岁


16. 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 6岁-7岁



7岁以后,更要尤其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


但是,很多家长把孩子保护在温室里,不让做家务活和参加课外娱乐,只要求专注读书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不能吃苦的孩子, 将来不会有担当也不会懂感恩啊。


娇生惯养教育,让孩子特别“晚熟”。


当同龄人已经知道踏踏实实为一日三餐、十年后的生活拼命时,他们依然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而父母不能呵护一辈子。


这个世界多的是狂风暴雨和风刀霜剑,你不让孩子主动吃苦,将来会有百倍的苦头附加与他,更悲哀的是,洞悟生命之时,已没有了青春。



不要有意无意对孩子隐瞒生活的艰辛。


其实,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待苦与累的态度,已隐隐约约的暗示了TA的未来。


动物世界,老鹰把小鹰推出巢外,任由它滚下悬崖。小鹰奋力拍翅……


每一个独当一面的能人,都是由懵懂无知的小鹰长成。


一件件独立完成的小事情,构建起了孩子做事的能力与处世姿态。



金山银山保不得一世无忧,唯有对抗逆境的勇气和能力,才是开启幸福的不二法门。


父母爱子,须为之计深远。



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对比,美国孩子即使再小,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表达和父母及朋友不一样的观点。


在美国,老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你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就可以得高分

老师常说:You need to have your point of view. 你需要有自己的观点)。


教育是教思维方式,不是填鸭填知识块。


一个先进的家庭教育,在于懂得为孩子培养独立人格意识


孩子想要自己系鞋带,一直尝试,但就是系不起来。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怎么这么长时间?我来给你系,这点事都做不好。”孩子的鞋带是系漂亮了,但孩子丧失了一次学习和自立的机会。



对孩子来说,很多事都不容易完成,当他尝试做一件事时,一定会不那么完美,但孩子已付出了努力,尊重孩子的这份努力,尊重孩子的“没准备好”。


父母给予孩子机会和等待,接受孩子的失败,这很重要。只有被接纳孩子长大后才会悦纳自己。



海清的儿子蛋妞,从4岁开始就被培养做家务。


跟妈妈一起旅行,蛋妞不仅主动洗自己的袜子,还把妈妈的也洗了。



他8岁写出6页全英文文章。


但最让海清自豪的,不是英文牛,而是蛋妞文章中的观点:为女孩争取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看好海清儿子的未来,因为他独立,且有爱的能力。


很多家长倾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知识教育资源,却不知,这些填鸭知识块,以后人工智能完全可以代劳。


教育最该教什么?

教:自立,独立思考。


最近很多人都在转一个视频,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强烈推荐好好看看这个视频。



乐嘉发微博说:“我有点激动,听了两遍,荡气回肠,依旧激动。我们痛斥中国教育的操蛋,同情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催,但其实,我们也未必知道教育是为啥。董仲蠡的这篇演讲----《教育的意义》,至臻化境,听得心酸,震撼。愿天下所有的老师们都能听到这篇演讲。”




“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仓惶的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声誉而教学。乃至于对于知识文化本身不做思索探究,只问“这对考试加分有啥用?”


教育,不应该为考试、不应该为声誉、不应该为高分、不应该为卖弄,只为人格独立。



文:罗一

来源:心理叔(ID:tooyonglif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