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仲瑛|从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治法治则及医案(二)

 山东中医竹林 2018-03-10


2018-03-10 小医 医家名方大公开



涤痰祛瘀养阴益肺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案:牛某某,女,72岁初诊1993.03.06。患者有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史。春节前左侧颊粘膜红肿疼痛,妨碍饮食,用消炎药有所控制,但未消失。2周前因感冒而咳嗽,气喘,胸闷,呼吸不畅,咯痰质粘色稍黄,量多,口干多饮,纳差,唇甲淡紫,左颊肿胀,颊粘膜暗红,有数个火柴头大小溃疡,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听诊两下肺均可闻及干湿罗音。经用抗生素消炎、化痰止咳药效果不著。辨证为痰瘀壅阻肺,肺阴亏耗

   治拟:清热化痰,活血和络,滋养肺阴,止咳平喘。南北沙参各l O g、麦冬l O g、天花粉12g、知母l O g、竹沥半夏l O g、鱼腥草15g、炙射干6g、广地龙l O g、半边莲15g、生甘草3g、桃仁l O g、7剂。

    1993.3.17二诊:咳减痰少,气喘显平,颊粘膜溃疡痊愈,纳增,听诊肺罗音明显好转。辨证为肺心同病,痰热久郁,心血瘀阻,气阴两伤,治予原法加减。原方去北沙参、半边莲,加太子参l O g、丹参12g、7剂。

    1993.3.31三诊:药后咳喘已平,略痰少许,胸闷不著,但时有心慌,腿足肿胀,舌紫尖红,苔薄黄,脉弦滑不静,时有歇止;听诊左下肺可闻少量湿罗音。痰热虽减不净,心肺气阴两虚,治节无权,肺络瘀阻。治守原意,转以补益气阴、化痰祛瘀为主。党参12g、太子参12g、炒玉竹l O g、麦冬l O g、北沙参12g、炙桑皮12g、葶苈子l O g、竹沥半夏l O g、苏木lO g、桃仁l O g、丹参12g、7剂。

    1993.4.7四诊:药后心悸好转,浮肿消退,咳喘未作,略痰不多;听诊肺部罗音消失,治守前法巩固。原方加知母l O g、鱼腥草12g、7剂。

    本病属标实本虚证,外邪痰瘀阻肺,气阴耗伤。治疗既应遵守发时祛邪治标的原则,辨其病性的寒热,又不能忽视扶助正气以治本。本例肺胀乃属痰瘀阻肺,热郁阴伤因此治本以滋养肺阴为主,治标则清化痰热、和络化瘀,标本兼顾,咳、痰、喘得平。继因心肺气阴虚象明显,痰瘀阻塞肺气,转以补益气阴,化痰祛瘀。方中所用苏木、桃仁、丹参及葶苈子、半夏、射干、地龙等药,临证当衡量痰与瘀的主次配伍。周老认为见痰治痰,见瘀治瘀,此虽属治标之计,实寓治本之道。因“邪祛则正安” ,痰化瘀散则病自己,既有利于脏腑气血功能的恢复,且可阻断痰瘀所致的病症。




祛痰化瘀散结益气养阴法 


   肺癌案例:王某某,男,71岁,初诊日期2004.9.17。右下肺鳞癌术后化疗已5年,经常咳嗽,持续难平。最近基本稳定,咳嗽不多,气喘,动则加重,痰白易咯,胸不闷,纳佳,大便正常,苔薄黄腻,质红稍裂,脉细滑。

   辩证为痰瘀互结,气阴两伤,肾虚不纳。

   拟治清热化痰、活血祛瘀、补肾益气养阴。南北沙参各12g、大麦冬10g、五味子5g、生芪20g、山萸肉10g、紫石英20g、灵芝6g、诃子肉10g、炒苏子10g、桃杏仁各10g、法夏10g、炙款冬10g、猫爪草20g、山慈菇15g、露蜂房10g、肿节风20g、炙僵蚕10g、泽漆15g、炙白前10g、白果肉7粒、核桃肉10g、蛇舌草20g、大熟地10g。

   2004.12.22二诊:干咳,气喘,痰不多,两足清冷,食纳知味,寐可,苔黄薄腻,质暗红有裂,脉细滑。初诊方加鸡血藤15g、当归9g、坎脐2条( 缺药,改紫河车粉4g分吞)。

   2005.3.9三诊:肺癌术后,咳嗽,气喘,咳痰不多,手足清冷,胸不闷,食纳良好,二便正常,头胀,苔黄薄腻质红,脉小滑。

04、9、17方加羊乳15g、当归10g、天冬10g、河车粉4g分吞、蛤蚧2对去头足,研末分吞5g、/日、2次/日。

   2005.5.6四诊:最近咳嗽不显,痰粘色白,胸闷气短,苔中部黄,质红,脉细。CEAl .8ng/m l ,N SEl 8.6ng/m l 。CT:右下肺癌术后化疗后与以往病灶相仿,未见明显复发及转移征象。初诊方加羊乳15g、天冬10g、当归10g、紫河车4g研粉分吞、漏芦12g、龙葵20g、炮山甲15g。

    2005.6.15五诊:干咳,咳痰不多,咽痒,气喘,动后加重,苔黄薄腻,质红有裂,脉细滑。初诊方加鸡血藤15g、羊乳15g、当归10g、太子参12g、天冬10g、龙葵20g、冬虫夏草5g。

   2005.8.17六诊:近来咳嗽咯痰稳定,不重,胸不闷,气喘减轻,食纳良好,大便正常,口千不重,苔中部黄腻,质暗红,脉小滑。初诊方加羊乳15g、当归10g、太子参12g、龙葵20g、紫河车粉4g冲服、天冬10g。

   自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患者长期服用中药调治,近况基本平稳,精神状态良好。

   周老认为肺癌的发生与热毒、寒凝、湿浊、水饮、气滞、血瘀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痰瘀既是邪毒侵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正气内虚、邪毒胶结成块的致病因素。因此,痰瘀为病贯穿于肺癌的整个发病过程。若早期治疗及时,治法得当,祛瘀消痰除络通而病可向愈:反之,若失治误治可导致病情反复,正气衰微,病势缠绵变证丛生。本案患者右下肺鳞癌手术化疗后5年,癌毒盘踞日久,痰瘀互结阻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之气阴耗损,久则。肾气。肾阴亦受损,构成上实下虚,肾不纳气,气不归元之证,故见胸闷气喘,动则加重,两足清冷。治疗当从降气化痰,纳肾平喘之法,方取苏子降气汤之意。药用炒苏子、桃杏仁、法夏、炙款冬、炙白前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五味子、山萸肉、紫石英、诃子肉、白果肉、核桃肉、紫河车粉、蛤蚧、冬虫夏草补。肾纳气平喘;南北沙参、大麦冬、大熟地、生芪益气养阴;猫爪草、山茨菇、露蜂房、肿节风、炙僵蚕、泽漆、蛇舌草、灵芝化痰软坚,散结抗癌。药证相符,六诊咳嗽咯痰不重,胸不闷,气喘减轻,患者坚持服药,随访病情稳定。

   肺结核病案例:张某男性65岁,初诊2000.09.08。6年前两上肺浸润型肺结核,经治痊愈。98年11月份咳嗽咯痰带血,至今未愈,查CT示双肺结核广泛浸润。目前咳嗽,咯痰,咽痒,舌苔腻色黄质暗红,脉细滑。辨证为:痰瘀互结气阴两伤。

   拟治:祛瘀消痰解毒清热益气养阴。南北沙参各l O g、麦冬l O g、太子参12g、猫爪草20g、泽漆12g、杏苡仁备l O g-15g、炒苏子l O g、炒白芥子6g、炒莱菔子l O g、海藻12g、炙僵蚕l O g、诃子肉6g。

   2000.09.25二诊:咳嗽明显减轻,喉中仍有痰,咯吐稍难,胸不闷,痰质粘,腿软,夜晚咽干,舌苔淡黄腻,质紫,脉小滑。南北沙参各l O g、麦冬l O g、太子参12g、猫爪草20g、泽漆15g、杏苡仁各l O g-15g炒苏子l O g、炒白芥子6g、炒菜菔子l O g、海藻12g、炙僵蚕10g、露蜂房l O g、法半夏l O g、射干l Og、桔梗5g、平地木20g。

   2000.10.13三诊:咳嗽虽减但喉中有痰声,胸不闷,咯痰减少,色白不黄不灰,舌苔黄腻质暗红,脉小滑。原法继进。原方加生黄芪12g、猪牙皂2g。

2000.12.08四诊:咳嗽减轻,痰少,咽喉不适感减轻,咽喉中有痰声,咽痒,胸不闷,食纳二便正常,夜寐不酣,右肩痛,舌苔薄白腻,脉小滑。复查CT:慢支肺气肿(2000—12.07胸科医院)。炮山甲先6g、南北沙参各l O g、麦冬l O g、太子参12g、猫爪草20g、杏苡仁各l O g~25g、炒苏子l O g、炒白芥子6g、炒莱菔子l O g、海藻12g、炙僵蚕l O g、露蜂房10g、法半夏l O g、射千l O g、桔梗5g、平地木20g、炙百部12g、泽漆l O g。

   肺结核根据辨病,当属祖国医学“肺痨” 范畴。基于阴虚、肺虚、血瘀、热毒、虫痨等主要病因病机,而施治“ 扶正祛邪"与“ 补虚杀虫” 两大治疗原则。而本例突出以痰瘀热毒为标,气阴两虚为本,分别以化痰消瘀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施治。案中以猫爪草、泽漆、海藻、炙僵蚕、及三子养亲汤清热化痰降气,化痰消瘀。尤其用蜂房、猫爪草、炮山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以活血散结。周老认为肺痨正虚与邪实并居为患多以扶正祛邪并施,标本兼治,同时予南北沙参、麦冬、太子参、黄芪、百部注重培补肺气益气养阴杀虫。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症状改善,疗效显著。

 

   肺结节病例:王某女性59岁初诊日期:1996.03.02。结节病3,4年,拟从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治疗,肢体浮肿消退未再复发,胸部闷拘急减轻,口千不著,疲劳,苔黄薄腻质紫光红,两脉沉细。

   辨证为:痰瘀互结气阴两虚。

   拟治:化瘀祛痰散结益气养阴通络法。生芪20g、天冬12g、天花粉15g、枸杞子l O g、制黄精l O g、太子参15g、炙僵蚕l O g、制南星l O g、海藻12g、炮山甲先l O g、桃仁l O g、路路通l Og、片姜黄l O g。

   1996.03.09二诊::从气阴两虚痰瘀互结治疗效佳,四肢浮肿未见反复,疲劳腰酸,疲劳乏力,左肩背痛,苔黄质紫,脉细。守原法进退。

太子参15g、黄芪20g、天冬15g、天花粉l O g、枸杞子l O g、制黄精lO g、炙僵蚕l O g、牡蛎25g(先煎)、海藻12g、片姜黄l O g、桃仁l O g、炮山甲先lO g。

   1996-03-13三诊:精神改善,食纳增多,但左手臂仍有酸痛不适,苔黄薄腻,质红,脉细。气阴双补化痰祛瘀继进。原方加鸡血藤l O g

1996.06.22四诊:自觉症状胸闷明显好转,头昏目涩口干,苔黄薄腻,质红,脉细滑,肝肾不足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胸片:两肺纹理清晰。沿肺纹理走行,可见少许改变点状影,心膈未见异常。印象:两肺无重要发现。( 1996.06.18鼓楼医院)。

   1996.07.13五诊:病情稳定好转,摄片检查有明显好转,仍党目涩口干,咽干咳呛,胸部偶有胀痛,咯痰不多,苔黄薄腻质红,脉细。仍当扶正补虚化痰祛瘀标本兼施:炙黄芪20g、当归l O g、南北沙参各12g、制黄精12g、枸杞子12g、生地15g、天麦冬各12g、炙僵蚕l O g、炮山甲先l O g、桃仁lO g、天花粉15g、黛蛤散15g(包)。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未明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眼、皮肤等器官。结节病肉芽肿的形成是未知抗原和机体免疫功能相抗争的结果,使用激素免疫制剂有一定的效果。然而本案结节病史多年,一直曾反复出现双下肢水肿,若继续使用激素治疗,水肿的症状难以改善。周老认为本病由于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血行不畅,久病络瘀,瘀水阻络,故可出现双下肢水肿,此为标实;而同时由于痰瘀互结,郁热内生,耗伤阴液,则气阴两伤,此为本虚。在此周老予标本兼施,予炙僵蚕,制南星,海藻,桃仁,化痰祛瘀散结配合炮山甲,路路通,片姜黄以祛瘀通络利水治标,同时以生芪,天冬,花粉,枸杞子,制黄精,太子参气阴双补,以扶正补虚从气血冲和,百脉流畅,自无生痰停瘀之患。经过3个月治疗,不但病情稳定效果显著,还避免使用激素产生副作用。本案提示我们中医在疑难杂病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对于诊断明确而西药难以发挥的疗效的难治病,更有利于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法


   慢性咽炎案例:王某,女,50岁,1998年03月31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近年来咽喉常不适,有痰粘滞感,晨起咯痰多质粘,痛不著,受凉加重,胸闷不著,脉细滑,苔薄腻,质偏暗,舌体有火热感,咽喉充血,呈慢性状态,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辨证为:痰气瘀阻肺虚热郁。

  拟治:清热化痰理气活血养肺利咽。南北沙参各l O g、麦冬l O g、玄参l Og、天花粉l O g、山慈菇l O g、炙射干l O g、泽漆l O g、僵蚕l Og、土牛膝l O g、法夏l O g、白残花5g、厚朴花3g、桔梗3g、生甘草3g。

   1998.04.07二诊:咽喉不适减轻,咯痰较爽,痰粘,鼻干,口舌灼热,呼吸欠畅,苔薄黄腻,脉细滑。守原方继进。原方加桑皮10g、大贝母10g。

    慢性咽炎属祖国医学慢喉痹之范围,以咽部干痒微痛、异物感、窒息感为主要症状的慢性喉科疾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多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对人们的健康和工作均有较大影响。喉病症之病因主要为邪毒侵袭,火热上蒸,气血痰浊瘀阻三方面。而气血痰浊瘀阻即可为咽喉诸证之因,又可为咽喉诸证病理变化之果,痰浊壅滞,瘀阻气道,日久不化,气血瘀结,郁而化热,而成慢性喉痹等。《杂病源流犀浊》卷二十四说:“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 。因此周老认为气滞血瘀是慢性咽炎的基本病机。如仅单纯从清热养阴润燥化痰治疗,有时难取显效,必须注意理气活血治疗,如半夏厚朴汤理气散结配合化痰散结利咽之品,山慈菇、泽漆、僵蚕、土牛膝等方能增效。

   从上可知,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痰浊证或瘀血证更难处理,痰浊之邪性黏腻而胶固,瘀血亦胶着而凝滞,二者互结更为顽固。单祛痰则瘀血不化,单化瘀则痰浊不去,故必须权衡痰浊、瘀血之轻重,并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正如丹溪所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医宗金鉴》也说:“ 痰积于血与与血相搏” ,治之“ 当以散结顺气、化痰和血” 。治疗上以主要以化痰祛瘀为主则,尚应分辨痰浊、瘀血的主次,辨明虚实。实者化痰应区别不同情况选配疏、清、温、燥,祛瘀可在活血基础上加用少量破血之品,如水蛭等。此外肺实者还应配伍降气、泻肺之品。虚者配益气、温阳、或滋阴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