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之经典朗诵及点评

 小挢流水人家 2018-03-10

作者/朱自清

朗诵/傅国

▾  点击收听朗诵视频  ▾

REC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有感情的声音总是感染听众,这篇朱自清先生的《春》不少名家朗诵过,朗诵的魅力所在就是百人百声,千人千声!


傅国先生这篇朗诵自然而洒脱带着春的气息、春的希望向我们款款走来,这篇《春》是我听到傅国先生和他一贯的风格不同的一篇。闭上眼睛听能感觉出这是有着大家风格的一篇朗诵。成熟稳重!


马未都先生说过一句话“入我眼者即我有”,我想在朗诵上我们要学会“入我耳者即我得”。对于名家名篇我们要常读常听,凡是我感觉不错的即可为我用,我们在朗诵上不要学会有模式,朗诵或是朗诵真的很怕把所有的文章读成一个模式。什么样的文章读出来都是一个味道。那就太可怕了。


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作者的不同,时代的不同。我们读出来也要有所不同。


傅国先生这篇《春》相比以往的朗诵作品上已经完全不同了,突破了以往深沉稳重的收、压、的传统处理方法而变成更为自由流畅的放、扬、的现代处理手法。


傅国先生在重音上的处理也是很不错的,重音并不是重读,一般初学者认为重音只是重读。那是错的,只要表现的与别的不同都可以视为重音。可轻可重,可长可短,可快可慢。比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张、朗润、涨、红”在傅先生的嘴里有轻有重,有快有慢的表达让人感觉自然舒服。


说到这里可以有人会问,难道没有缺点吗?是人哪里能没有缺点,当然有。比如:“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里傅先生“梨儿”发音稍有疑问,为什么?因为儿化音的词一般不发两个音出来。


每一个朗诵人,对自己声音的要求都是追求完美,但在朗诵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我们每一次的声音呈现都是为了让下一次声音更完美。傅先生的这篇朗诵瑕不掩瑜。让我们为傅先生的精彩致敬!

——撰稿:谛听

诵者 傅国  生于燕赵,志学邯郸,长于偃仰啸歌,遂成浙广负箧。播音主持齐飞,配音朗诵兼美,专业立命,文化安心,底蕴益厚,素养日深,省内捧杯,央视折桂,现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江苏省朗诵协会发起人、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演唱朗诵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东方卫视、东南卫视等栏目配音。朗诵艺术经常出现在省级乃至国家、国际舞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点评作者 谛听  蝴蝶平台音审,浸淫朗诵圈二十年,天生一副好耳力,熟练掌握各家各派风格并长于后期制作。

编辑:时光匆匆 轻舞飞扬

管家:盛宴  浮云

音审:谛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