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皮肤病还可以这样治!溻渍疗法常用验方分享

 乐乐书屋 2018-03-10
 
溻渍疗法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皮肤病常用外治方法之一,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卷上载:“溻渍法,疮疡初生经一二日不退须用汤水淋射之。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历史悠久、简便易行、疗效可靠、久用无不良反应,患者乐于接受,时至今日仍广泛应用于中医皮肤科临床。



溻渍法可分为溻法和渍法。溻法是将饱含中药液的纱布或棉絮湿敷患处,渍法是将患处浸泡在中药液中。溻法分为冷溻、热溻和罨敷,渍法分为淋洗、冲洗和浸泡。四肢远端能浸泡的病变部位适用渍法,不能浸泡的部位适用溻法,因两法往往同时进行,故合称为溻渍法。
 
溻渍法的操作流程

 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轻拧至不滴水,湿敷患处。

冷溻 待药液凉后湿敷患处,30 min更换1次。适用于皮肤焮红或糜烂,或溃疡脓水较多,疮口难敛者。


热溻 药液煎成后,趁热湿敷患处,稍凉即换,适用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及多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罨敷 在冷或热溻的同时,外用油纸或塑料薄膜包扎,可减缓药液挥发,延长药效。

 分为淋洗、冲洗和浸泡。

淋洗 多用于溃疡脓水较多,发生在躯干部者。

冲洗 适用于腔隙间感染,如窦道、瘘管等。

浸泡 适用于手足部及会阴部的皮肤病,亦可用于全身淋浴、药浴美容、浸足保健防病等。

溻渍的作用机制

溻渍的作用机理是由低浓度组织液向高浓度药液的流动,使皮损渗液减少或停止渗出,炎症得以消退。通过湿敷的传导与辐射作用,使局部因炎症引起的灼热感得以减轻,并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减轻自觉症状,从而发挥消炎、镇痛、止痒和抑制渗出的作用。湿敷垫可吸收皮损表面的浆液和脓汁,软化并清除痂皮或其他附着物,也起到了洗涤清洁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溻渍法可使药液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湿热理疗作用,调整植物神经,改变局部血流和血管、淋巴管的通透性,同时还可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溻渍法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

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症见皮损潮红、水肿、水疱、糜烂、渗液,部分化脓结痂、流黄水,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天疱疮、大疱性药疹、下肢溃疡、手足癣、足癣继发感染等。方用复方野菊花汤:野菊花30 g,土茯苓15 g,黄柏30 g,苦参10 g,栀子12 g,海桐皮15 g,生甘草3 g。上药加水适量,水煎滤渣,待皮肤能耐受时作局部湿热敷或蒸发罨包。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 症见皮肤干燥、肥厚、脱屑、瘙痒,如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等。药用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各30 g,苦参、白矾各20 g,花椒15 g,对于皮肤顽厚者加透骨草60 g。上药水煎滤渣后,先熏后洗,2~3次/d,每次溻洗30 min。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症见皮肤红斑、干燥、浸润脱屑,皮损局限、瘙痒明显者,如银屑病、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及扁平苔癣等。方用顽癣洗方:芒硝60 g,透骨草、蛇床子、地肤子各30 g,苦参、大黄各20 g,花椒15 g;二黄煎(《中医外科证治经验》):黄柏30 g,黄连15 g。水煎温洗患处,1次/d,每次30 min。

病毒疣类皮肤病 症见皮肤丘疹扁平、颗粒状、刺状、花蕊状及半球形,如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等病。方用复方木贼汤:木贼30 g,生薏苡仁30 g,板蓝根30 g,连翘15 g,香附15 g。煎水约500 mL外洗,洗时用温纱布浸药液摩擦患部,使皮肤发红充血为度。

动物性皮肤病 症见皮肤丘疹、水疱、抓痕及化脓、结痂,剧烈瘙痒,夜间尤甚,如疥疮、虫咬性皮炎等。方用雄黄洗剂:雄黄60 g,苦参、百部、硼砂各30 g,蛇床子、川椒各20 g。上药水煎外洗,1次/d。




总而言之,溻渍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湿敷、淋洗、浸泡对患处的物理作用,可使药物经肌腠、毛窍、脏腑,通经贯络,作用全身,从而疏通气血、软坚散结、祛风止痒。方药组成及应用突出了简、便、廉、验的特点,不但可以配合内治以提高疗效,有时可以专用外治收功,宜于推广应用。 


作者:周蜜,周敏,李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