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古城历史的入口,时钟在这里停滞。 这里是泉州最早的街道,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浮躁又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老房子似乎破旧的有些不合时宜,但西街作为市中心仍然近乎偏执地坚守着。 因为西街坚守的,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是文化,是俗世情怀,更是走到哪都断不了的根脉。 我最爱在这些老巷子走走,莫名的亲切感,邻里间闽南话家常,孩子们追赶嬉戏,青石板路安安静静,老房子站在那里有好多故事要告诉你。 一条街,在信仰的映照下,两边散开的是万家烟火。西街是生活。 以往去西街只关注钟楼到开元寺这一段,其实西边还有一段,游人甚少,是真真切切的生活。 今天只看西街以西的那些旧时光。 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生活。 基督教泉西堂,和远处开元寺的东西塔交相辉映,仅仅一条街道相隔,不同宗教和谐相处,在这里你会明白“包容”二字是深入骨髓的。 窄窄的巷子,岁月的入口,西街上许多人是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的。 泉州的居民大都来自历史上几次中原战乱,士大夫家族南迁,带来了中原的最传统的文化和民俗,也许是大迁徙熔铸了对血脉归属的眷恋,闽南人格外注重宗族观念,这门楣上的“开闽衍派”便记载着主人家姓氏的来源。 “紫云衍派”,主人姓黄,源自河南光州固始。献桑园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就是这一支派的后裔。 这些在闽南古厝的门楣上的“衍派、传芳”,代表着中原文化传统在闽南的延伸,因着地理偏远和武夷山脉阻隔,斗转星移,这里流传下的传统竟比中原地区更执着。 门神。 尊神事佛,泉州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短短不到几百米就有一座寺庙,举头不用三尺,遍地都是神明。 我一直觉得在泉州不仅是人和人距离近,人和神灵的距离也很近。 所以节日里有诸多的事佛礼节,似是束缚,但更是一种仪式感,藏着中国最正统的精神秩序,教人们要懂得“规矩”。 同时,作为曾经的大港口,泉州拥有多种宗教,在这里多元信仰,无比和谐圆融。上帝爱世人。 红砖厝,这一抹红色,是闽南建筑里最读不厌的篇章,热情、古朴。 邻街小铺的二楼,喜欢这些颜色搭配。 小洋楼。 出砖入石,一种闽南特有的砌墙方式,用不同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据说是明朝一次大地震后,人们利用倒塌房屋残垣断壁的砖石重新建筑家园的方式,便流传下来了。 这红砖和白石色彩对比强烈,产生了一种“顺其自然”的不规则之美。 这里,每一块石板都有故事。 小巷子,路过能听到里面电视剧的声音。晚上打开门,一边做饭一边就能和邻居聊聊东家长西家短,温馨的市井气息。 喜欢有花的阳台。 匾额以明志,不同的题词可以看出不同主人的心性。 门口的小花。 生动有趣的排水口。 南洋花砖。 简易小菜圃。 萌兽。 旧旧的路灯。 “专修旧厝和公妈厅” 公妈厅是专门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一个寺庙一个宗祠,教会人们生有生的规矩,死有死的秩序。 602公交站。 废弃的旧工厂。 据说这些民宅的名字,都是男女主人名字合而由来的。 退休职工之家的名字。 小卖部。 旧书店,全都是二手老书。 日杂店。 染发焗油。 凡事都有问处。 佛具店。 泉州城,沉淀了太多的岁月,这些历史没有被锁进博物馆,而是被百姓融入了生活。恪守着信仰,顽固地抵抗城市现代化,守着祠堂宗族聚居,于是便形成了这怀旧、拥挤又人情味的城市。
西街,作为泉州的缩影,有她偏执的坚持,又有温柔的包容,沉淀了一层又一层的旧时光。 慢下来,去那些老巷子走走,某一个转弯,就能和岁月撞个满怀。
|
|
来自: 昵称33748440 > 《故鄉往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