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报》发表了深圳大学教授王晓华评论《一个日本兵》的文章《抗战诗歌中的悲悯与爱》。文章说得好:“敌人也是人。在成为入侵者的瞬间,他们确实犯下了原罪,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蜕变为物。作为人类的成员,他们同样是暴力逻辑的牺牲品。他们的痛苦也是人类的感受,他们的毁灭仍是人类的损失。以此反观当下热播的抗日神剧,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真正欠缺不在于无限制的模仿,而是人道主义精神的缺席。在这些作品中,敌人被简化为物或野兽,已经不再具有人的生动性。他们几乎个个丑陋、残缺、滑稽,只能迎接命中注定的毁灭。此类演义虽然可以博得部分观众一笑,但却可能堵塞人类的终极救赎之路。只有播撒和培育跨民族的悲悯和爱,二战这样的悲剧才能不再重演。否则,人类恐怕难以走出恶的循环。陈辉创作了这首诗三年后牺牲,他以自己的生命展示了人性深处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超越仇恨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借抗战题材演义暴力逻辑的人来说,他的诗既是镜子,又是路标。如果人类想找到和解之路,那么,关键词一定是爱。爱与仇恨都会增值,但结果恰好相反。真正具有反思精神的战争文艺应该超越仇恨的逻辑,寻找消除灾难的大道。归根结底,我们所抵抗的不是特定的个体,而是隐藏于人性中的恶。斗争或许永远无法避免,但人类之爱必须占据上风。从这个角度看,单纯演义仇恨的抗战文艺可以休矣。” |
|
来自: CA_SanJose > 《好文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