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继恒:要环保亦需合国情:“去煤化”的历史辩证

 香树园 2018-03-11

        关于煤的去与留,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引人瞩目和备受争议。时下,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煤的过量消费而衍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得控煤、限煤、乃至于去煤化渐成社会共识,以至于国家环境政策和立法也在不断加强对煤的使用的禁限力度。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曾几何时,煤的历史是与其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所具有的“创造性”密切联系在一起而受到世人尊重的。这源自于煤的贡献——它提供的能量不仅支撑着我们的文明,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19世纪中叶,在爱默生的文笔之下就描述了人们对于煤的感激之情:每一个煤筐里都装着动力和文明。煤作为一种可以移动的气候,把温暖带到了需要它的地方,并给工业提供了动力。有了煤,原本寒冷、残酷的世界才得以变得越来越舒适、文明。

        在西方,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被煤精灵改造的焕然一新的国家。正是依靠煤的力量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创造了一个另世人瞠目结舌的工业社会。无独有偶,东方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和使用煤的国家。煤在古代,有许多名称。如黑丹就是煤的异名、焦石就是煤的异称、石墨就是煤的别名。同样是煤铺就的黑色之路,为人类带来了光和热,提供了新的能源,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显然,如果没有煤,我们的命运将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程可能将会因此而大大延缓。

       然而,煤是一把双刃剑,它提供了文明开化所需的光明、温暖和能量,也带来了使用它而产生的破坏性的高昂代价一一环境难题。于是乎,在伴随着要求摆脱煤烟的笼罩,还我清洁空气的呼声中;在摆脱对煤的依赖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压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思考煤的“历史荣耀”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的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这样以来煤又成了与污染、疾病和恶魔串联在一起的令人厌弃的肮脏之物和嗤之以鼻的扫兴的东西。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15年下降1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比2015年下降15%的目标。同时,2016年新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污染物减排和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我国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要调整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以便减少煤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这似乎意味着“去煤化”其势已成其时已至,煤在我国能源舞台上退场会随之而来并指日可待。

      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自觉。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其实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但受制于中国这样“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的历史的终结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也注定不会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的。这样以来,以去煤化形成的倒逼之势,必将在中国掀起一场伴随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化石能源自身的绿色革命。其结果可能不止于煤炭会更好、更新的“创生”利用、从而赋予煤更多的可能性和工业价值,而且也有望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多新的更大的贡献。

        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厚筑能源科技创新的根基才能够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去煤化其实质是煤的低碳化和绿色化,这无疑是一场能源绿色革命中的关于能源技术创新的革命。因此,去煤化并不在于去煤本身,并不意味着煤自身的命运终结,而是指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依托能源科技创新实现煤的绿色自我救赎从而获得新生的问题。

        中国的去煤化不应操之过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以煤炭利用中的“创绿”技术为依托变减法为加法,是使煤赢得“第二春”的正途和归途。得益于我国最近正在推动实施的燃煤电厂的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可以使得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接近天然气电厂的水平,这是一项低环境负荷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方法上的革命,预示着煤的利用的进步契机的到来,当然也是煤可以洗刷“污名”、并在去煤化的悲歌中实现绿色崛起的开始。

        前路已明,未来可期。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为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因此,立足我国的资源能源实际,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以及政策驱动和资金扶持,秉承向煤炭要低碳、要绿色、要环保的理念,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不仅是煤炭产业提质增效实现转型发展的新机遇,也必将会迎来生态文明建设中煤的又一次新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王继恒,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法学基本理论与比较环境法。合著学术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4部 ,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以及国家和地方立法调研和法案起草工作多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