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云门寺历史奇案

 乐果c 2018-03-11
兰亭序七传到释智永,智永和尚将近百岁才去逝,圆寂前,将兰亭序交给弟子辩才和尚,嘱咐妥善保管。辩才把它当做至宝,在方丈屋的梁上,凿了一个大洞,来收藏兰亭序,世人难得见到。
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共搜集二王真迹三千六百件。遇有闲暇就和宰相魏征讨论二王书法,魏征说:“右军活着时,最喜欢兰亭序,今天藏在辩才那里。”太宗惊奇地说:“真有这回事?我很想立刻把它拿到手。”魏征说:“辩才把兰亭序看得比他的脑袋还重要,要想索得,可不那么容易。”
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召辩才和尚到长安,故意拿假的兰亭序给辩才看,辩才却装糊涂告诉太宗说:“右军写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迹,已在乱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没办法,只好留下辩才,秘密派人搜查,结果只得到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辩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问,辩才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皇帝一看没办法,就召集大臣商议,宰相房玄龄认为御史萧翼,聪明绝顶,能书会画,嘴巴伶俐,诡计多端,一定能达成任务。于是太宗召见萧翼,问他办不办得了这件事。萧翼对太宗说:“没有问题,不过请求皇帝给臣三帖二王的真迹,以便见机行事。”
萧翼脱下官服,换上青色的长衫,装扮成一个落魄的书生,带着三帖二王的真迹,随着游客,搭船到了浙江永欣寺。这位面带书卷气的书生,每天一定进入永欣寺画壁题诗,经过辩才和尚的房前,就停留瞻仰一会。辩才起初不注意,看了几次,觉得这位书生气慨非凡,于是趋前问他:“请问这位施主,打从那里来的?”
“北方来的。”
“施主有此雅兴来本寺画壁题诗,文学艺术的修养一定很高。”
“岂敢,岂敢,贫道慕名而来,今得见住持,甚感荣幸。”
两人初见面就谈得很投机,辩才把萧翼请入寮房,下棋、弹琴、谈诗论文,情投意合,于是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倡议赋诗,辩才抽到“来”字就作了一首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得“招”字,诗曰:“解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两人旗鼓相当,吟来对去,都觉得相知恨晚,直到清晨,萧翼才离开。
这样来来往往,过了十多天,萧翼跟八十多岁的辩才老和尚搞熟了,几乎是无话不谈,变成很知己的朋友了。有一天,萧翼故意逗老和尚说:“家父很喜欢二王的书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迹;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还把二王真迹带在身边,舍不得出卖。”老和尚一听到二王的真迹,劲就来了,问他现在是不是带着,萧翼说搁在寓所里,明天可以拿来给老和尚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着几张王羲之的墨宝,去见老和尚。老和尚端详了好半天,才对萧翼说:“这几件东西,假倒不假,只不过不是王右军最得意的作品。”萧翼故意不肯认输,说老和尚不识货。老和尚笑了一笑对萧翼说:“年轻人,你太自负了!我比你痴长几岁,见的世面远比你多;就拿我收藏的东西来说,可比你这几件强多了。”萧翼追问老和尚,收藏的是甚么帖?老和尚回答:“兰亭序。”萧翼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和尚骗人,兰亭序早就在兵荒马乱中烧毁了,现在哪儿还有兰亭?老和尚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绝不是真迹!”
这一激将,终于把老和尚激出了口风,就对萧翼说:“这是王氏门中的传家之宝,一代传给一代,绝不会有半点参差。我的师父智永禅师,是王右军的后代子孙;他在临死的时候,千叮万嘱的传付给我,怎么会有假?你不信,明天来,我拿给你看!”
第二天,萧翼按时前往,老和尚为了赌气,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真迹取下来,给萧翼看。萧翼当然没有话说了,就故意把他带来的那几件二流货,放在老和尚那里,请老和尚随时比较参看。
从此以后,老和尚就把兰亭序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同时,老和尚对萧翼也很放心了,让他自由来往;老和尚的徒弟们,对萧翼也另眼相看,大家都把他当作朋友看待。有一天,萧翼得知老和尚去严迁家吃斋,趁机来到寺里,对老和尚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要取回去看。那些徒弟们,看到萧翼是来惯了的熟人,就叫他自己去取。萧翼就老实不客气的,把老和尚当作宝贝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包成一包,大大方方的拿走了。
出了寺门,萧翼奔向永安驿站,对站长凌愬说:“我是御史萧翼,奉命抓拿私藏珍品的辩才和尚,圣旨在此,速派人拿辩才和尚来。”当时辩才还在严迁家,谈笑自如。听了圣旨,得知这位御史就是萧翼,兰亭序已被偷走,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萧翼将兰亭序交由驿站,快马加鞭,传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非常高兴,把萧翼升为员外郎。唐太宗起初很生气,因为辩才犯了欺君的大罪。后来想想兰亭序既然已经到手,谋财又害命,未免太不仁道了,于是赐辩才无罪,另加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辩才易物为钱,加建佛塔三层。可是辩才这一惊,过了一年多就去逝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就请内廷供奉汤澈、冯承禧、诸葛贞、赵模等人各临数本,颁送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可是他们自成一派,不拘泥点画。后世称褚遂良临的叫“唐绢本”,欧阳询临的叫“定武本”,二本都刻成石碑,存留在皇宫内苑里,民间的拓本很少;在当时每种拓本已值好几万钱,非常名贵难得。至于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在唐太宗临死的时候,遗命放在棺材里殉葬;从此王羲之平生最得意的杰作,就永远埋在黄土里,人间再也看不到了 【炉边夜话】

话说云门寺历史奇案

发生在唐朝的云门寺骗帖案,直接导致了,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迷雾里。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出历史奇案?

云门寺,坐落在今柯桥区平水镇的秦望山脚下。相传,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就住在这里,后来王献之做了一个梦,就把自己住的房屋改成了云门寺。历史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帖》一代一代传下来,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已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永。智永即将圆寂的时候,把帖传给了得意弟子辩才。此时,已经是唐朝了。

话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把兄建成,弟元吉卡擦掉之后,逼老爹李渊交出皇位,自己做起了皇帝。不当不知道,一坐上皇位,哎,问题来了。啥问题?写字!

皇帝不是每天要上朝嘛。下面那么多的大臣,每天有许多的建议啊,意见啊,报告啊,都得批复。这就是所谓的奏折。除了批复,还得写文件。皇帝下达的文件,称圣旨。以前可没打印机,都得用毛笔书写,而皇帝下发的亲笔文件得自己亲自写,秘书不能代。

李世民虽是皇二代,字未必写得漂亮。批复可以写得简单,一个阅,便了,但圣旨就不行。如果字写得像蛐蟮,歪歪扭扭,成何体统。下面的官员,背后要议论的嘛,这种声音传到耳朵里就不舒服。好话人人爱听,皇帝也一样。爱听好话,那是因为顺耳,顺耳听起来就舒服。就是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喜欢听好话。怎么办?练字嘛。

楷书太正规,棣书又太死板。以李世民的性格、个性,他喜欢肆意纵横,天马行空,行书最适合。要练行书,最好的自然莫过于临摹王羲之的帖。就这样李世民慢慢就喜欢上了王羲之的书法。

人就是个奇怪的动物,一旦喜欢上了,就会越来越痴迷。李世民先是临王羲之的杂帖,临着临着就觉得不过瘾。皇帝嘛,总得临最好的帖,这个帖便是《兰亭集序》。那么,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帖在哪呢?

李世民就开始查。一查,说是在绍兴平水云门寺辩才和尚手里。当然,那时叫会稽。这就好办,一个文件通知(圣旨)发下去,让辩才到京城来。

辩才接到文件通知,只得路远迢迢到西安。到了西安,李世民对辩才是盛情款待,还送了许多东西给辩才。当时,李世民认为要得到一个帖并不复杂,所以就直截了当把事情的缘由说了出来。但辩才不领情,也不买账,推说老早扭(没有)哉。

面对一个倚老卖老的和尚,李世民显然也无计可拖。软的不行,硬更行不通。这样的召见,先后共三次。回回辩才都是装聋作哑,百般推说。李世民虽不高兴,但也无奈。皇帝手下多能人,有一个人想出了办法,这人是谁呢?他叫房玄龄。

房玄龄当时的官名叫尚书右仆射。用现在的话来解释,相当于副总理。这个房副总理,给李世民出了个主意,说派监察史萧翼去,肯定能办成。监察史是什么官?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在唐朝,这个职位不过八品,也就是个科长级别。李世民就同意了。

说到这个萧翼,不仅年轻、洒脱有才学,人也聪明,鬼点子比较多。再说了,检察员是做什么的,看看现在,当官的只要一进检察院,你有有贪污、受贿?若有,想不开口坦白都难。所以,房玄龄算是找对了人,专业对口嘛。

萧翼毕竟年轻,第一次独立办案,心里还有些不踏实。接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既高兴,又担忧。于是,他向房副总理要了几个王羲之的杂帖,再想讨教点具体的招数,房玄龄就不高兴了,板着脸,冷冷地说:都要我教,还要你去做什么?转眼间又换了一付严肃的面孔,说你自己想办法,这是对你的一次考验。那表情,那口气,那腔调,分明就是传说中当领导的艺术展示。

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萧翼终究是梁元帝萧绎的曾孙,说起来也是皇四代,遗传基因多少还是有的。再说了,当检察员也不是吃干饭的。接下来,萧翼用自身优势,果然,将辩才玩弄于股掌之间。

萧翼先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包装,打扮成书生模样。到了绍兴,他并不急于到云门寺,而是“百度”,暗中搜集辩才的各种资料,他的身世啦,兴趣爱好啦,喜欢听什么啦等。前面说了,好话人人爱听,萧翼正是用这一招,寻找到了突破口。

一切准备就绪,萧翼满怀信心,乘船沿若耶溪到平水埠头上岸。他没有直接去云门寺,而是看周边的风景。一直游到快日落西山了,这才走进云门寺。进了寺,萧翼非常认真地看墙上的壁画。这样看到辩才门口,就引起了辩才的注意。这一注意,就坏事啦。

要晓得萧翼是有备而来。老和尚的底细,他早就摸得清清楚楚。一交谈,自然专挑辩才喜欢听的话说。片刻功夫,辩才果然立马上钩。两人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谈着谈着,自然而然话题就转到书法上来。

萧翼说他爱临王羲之的帖,还随身带着几个。此时的辩才,已八十多岁了。这么多年来,要说爱好,也就只剩书法啦;当然最喜欢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而站在眼前的年轻人,同样喜欢王羲之的书法,那就是遇到知音啦。原本心里的那份戒备之心,此刻早烟消云散。当他接过萧翼递上的几个王羲之的杂帖时,竟脱口而出,说这几个帖一般般,兰亭贴才叫精湛。

这正中萧翼的下怀。见辩才慢慢上钩,萧翼叹了口气,悠悠地说,可惜啊可惜,兰亭帖早就不在了。辩才此时正在兴头上,听萧翼这么一说,不加思索,立马从屋梁上取下兰亭帖来。可是,萧翼连正眼都不看一下,说这是假的。辩才不服,两人为此争辩了起来。辩才怎么能知道,这是萧翼的计谋。所以,辩才没有再把兰亭贴放回屋梁,而是连同萧翼的几个帖,一同放在桌子上。

过了几天,辩才有事出门。这时的萧翼,就一直住在云门寺,很快与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和尚都混得很熟了。他见辩才出门,心想这是难得的下手的机会。就叫来小和尚打开辩才的房门,随手将自己带来的几个帖,连同兰亭帖一起放入袖内,转身离去。

李世民梦寐以求的兰亭帖。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萧翼搞到了手。据传,兰亭帖后来作为陪葬品,一起带入了李世民的陵墓。传说终究是传说,而兰亭帖最终的下落,也就成了一桩历史谜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