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朏头十八景

 离欲阿罗汉 2018-03-11

磨溪、朏头溪、水带溪,都称“龙溪”。附近一桥,叫“下溪桥”,造于宋庆元元年(1195年)九月,是通往青龙寺的古道。现在上青龙寺只要登阶而不用过桥了。

登山不远,可见到石眼泉,旁有石刻。这是个小石壑,但泉眼很多,所以又叫“九眼泉”。传说古青龙寺僧每天都在此汲水,有多少僧众就出多少水量,足够饮用,取之不竭。石眼泉附近,有一块近于方形的大石,石面朝天,上刻“三生石”。它的上方还有“七星岩”,七块石头并排矗立,又叫“七仙女”。

朏山上有巫顶。宋末朏头爱国文人邵京实怀家国沦亡之痛,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巫顶搭盖草庐,隐居不仕。他的好友钟明德作《巫顶飞云》诗相赠:“白云飞去山色青,白云飞归山色阴。时来时去自今古,山亦无语云无心。有人结庐占巫顶,白石支头卧云影。青霄云起随龙飞,行雨归来人未醒。”诗句既赞赏他的隐居生活,也歌颂了朏山风物。

巫项上有青龙寺,相传建于宋代,原名花眉堂,是鼓山涌泉寺的廨院。后来被火烧毁,经多次修建,“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1985年以后开始恢复。现在青龙寺已成为马尾区较大的佛寺,有大殿、佛堂、伽蓝殿、僧寮等。寺中有一块大石,上竖刻楷书“巫顶南山”四字,把巫顶比作陕西的终南山,说明古代朏山胜景的气派。

寺后山上有日月壑;寺对面山上还有二片石,叫日月弓。寺周还有许多奇岩怪石,以桃源洞为著。它在山石间隙中,幽深莫测,前横小溪流,人要从上而下涉水入洞,十分隐蔽。据传明嘉靖间倭乱时乡人曾逃匿其间。洞后山亦称“仙马山”,侧看酷像一匹骏马,昂首仰天嘶鸣。

沿山向西行可到舒啸台,台四周绿树复盖,浓荫蔽日,树下有一石,上刻八卦,卦爻完整无缺,称八卦坛。这是明洪武八年(1375年)衡山佛寺方丈沧海为朏头异人邵雷源刻制。据传邵有呼风唤雨之术。坛西约百步又有灵芝石,上刻“仙芝”二字。现在,阳光国际学校建于朏山之上,马尾隧道贯通其下,又增添了靓丽的风景线。

朏山之东为水带溪。古代溪山清静,茂林修竹,幽谷鸣禽,俨若世外桃源。现因森林被砍伐,水带溪景观已经改变。

溪后山势虽不高,而峰峦挺拔,有“娘娘髻”、“两粒米时”、“风动石”诸胜。山中溪涧曲折,山姿树影,上下一碧。溪口附近重建龙溪寺,寺右下方有酒屏洞,从石隙跳下入洞。第一洞面积90平方米,中有流泉漱石,别有一番世界。

君山顶上有昆仑石室,宋代即已闻名。但因多年的无人采樵,山径掩没,荆棘纵横,野草繁密,无法攀登。溪面登龙岭有清末代帝师陈宝琛墓,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朏山十八景已经不详,近代十八景:1、首推“仙芝”。2、“八卦磹”即“舒啸台”。3、“三生石”。4、“石眼泉”即“九眼泉”。5、巫顶南山(尚在,在青龙寺内)。6、“七星岩”即“七仙女”。尚存六星。7、“池仙马”,今在阳光学院内,为断腰仙马,因“池仙”与福州“朝天”福州语音近,村民一般称之“朝天马”,系讹传。8、龙溪及下溪桥,尚存,但是局部破坏,风景已殊。9、日月窟,尚存月窟,日窟在哪里有待考证。10、桃源洞(已毁)。11、棋盘石,福马一级公路时被毁。12、龙船石。不详。13、飞雁石,不详。14、盘古石,不详。15、羊骨骼,不详。16、磨刀石,不详。17、石门峡,有说在桃源洞旁边已毁,亦有说在八卦磹旁边,就是昨天榕抱墙旁边那个悬崖,待继续考证。18、“香菰磹”,是否就是“仙芝”不得而知,小任问过村民,说本一物,若为一物,估计“朏山十八景”最后一景不是“弥陀腹”就是“日月弓”,两者俱毁,不过“弥陀腹”因扩建青龙寺而埋在下面,“日月弓”在寺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