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具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利润并非全部都是公司挣到的钱。先记3个“利润主角”: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三项期间费用(管销财)-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 正常情况下,主营业务利润占比最大,如果投资性利润占比最大,可能有两个原因: 1、 以投资业务为主,比如集团公司; 2、 通过投资性业务来调节利润,例如上市公司卖掉一栋楼来增加利润。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由于没有扣除所得税,因此利润总额也叫税前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利润=收入-成本(费用),所以我们主要参考的还是企业的营收和成本。 营业收入上升原因包括: 1、 市场规模扩大; 2、 公司市场占有率提高; 3、 成功开发了新产品; 4、 并购了优质企业或者竞争对手; 5、 重大资产重组等。 主营业务增加还是一次性收入?主营业务以外的收入包括: 1、 投资损益; 2、 汇兑收益; 3、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4、 其他营业外收入。 营业成本上升原因包括: 1、 随着营收增长而上升; 2、 原材料涨价; 3、 公司扩张期间费用大幅上升; 4、 成本控制不当。 成本上升是长期存在还是一次性的?一次性的费用包括: 1、 投资损失; 2、 汇兑损失; 3、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4、 资产减值损失; 5、 营业外支出。 若营业成本上升,但收入却没有相应增加甚至在减少,说明: 1、 政府补贴政策变化; 2、 企业处于扩张阶段; 3、 企业管理出现问题等。 当然仅仅从利润表一张表去了解和分析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和投资潜力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挖掘企业的更多素材进行补充分析。 投资需谨慎 |
|
来自: 长华馆藏 > 《政策法规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