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是换一个角度,照片变作品

 积沙成塔0u3svg 2018-03-11

我昨天发了一个动态就是我用微距跟没有微距的区别!

只是换一个角度,照片变作品

只是换一个角度,照片变作品

结果评论很精彩!

有人说“一看就是忽悠,两张根本不是同一个景物”

有人说“得了吧,右边的就不能靠近一点拍”(意思就是大场景靠近拍就有局部的效果)

有人说“变味了,这还是葱?”

其实,这些没有对错,因为都站在自己的事物看东西了,比如第一个人,一看就是不懂摄影的,因为他不知道微距可以发现事物的微小细节。第二个呢?没有玩过摄影的,以为靠近拍就可以得到局部效果,他不知道很多镜头无法近距离对焦。

第三个意思就是你拍葱,就是拍一根葱,现在拍成我不认识的东西,我就觉得变味了。这是缺少艺术细胞的表现!

其实生活中,我相信大家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你要么吐血而死,要么置之不理!因为没法沟通!

所以摄影的学习过程,不是速成,就可以解决,而是一个了解学习到发现思考的过程!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些角度发现的问题。的确现在很少人愿意看这些文章,因为我们都想浮躁速成,而忘记了内功的修炼!

案例一

大家看到这个场景,你会怎么拍呢? 如果你有更好的角度,你可以在后台发给我

只是换一个角度,照片变作品

这个角度属于第一眼的角度,就是我们抬头看的角度,就是我们看到这个场景,它吸引了我,但是作者还来不及思考就按下快门了。

当然,你仍然可以说,这已经是经过思考的照片了,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发现了这个东西可以拍,也采取了低角度,也采取对称性构图,而且有立体感。但是我认为,这是常识,是一个人的反应条件,比如看到这个屋顶,我想拍一下,这是第一眼的角度。但是忘记了寻找第二眼的角度。

那如何进行思考呢?

也许你已经有答案。

我们换一个角度!

只是换一个角度,照片变作品

当我们仔细看了一下的时候,我相信部分人会出现 第一种情况,意思就是说都不是同一个场景没有可比性。这就是不会变通了。我想表达的是思考的过程!

也就是在第一个场景的建筑,如果我们懂得思考发现,我们会采取垂直的低角度,去拍摄一个均衡,对称的画面,这样的画面侧面可以反映古建筑的同跟异,而且在画面构图来说,也非常整洁干净。

构图好的照片,就如一个打扫好的房间,整洁有序,视觉舒服!

没有构图的照片,就如同杂乱的环境,心生烦躁,无法静心观察!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个案例,其实我说的过程,就是摄影的发现过程,也就是我们学习摄影,一定要掌握这个思考的过程!

那这些能力,怎样得来?就是思维的训练,见识多广,同比发现,细中思考!

像我们今年每周五在终身会员群举行的思维碰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年底的时候,就会意识到 “见识多广,同比发现,细中思考” 可贵性了!

摄影师,学会了思考,才能悟技术到内功!

反过来,如果我们那位同学,当时想多一步,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比如

只是换一个角度,照片变作品

比如这个同学,也采取了这样的仰拍,低角度拍摄。

只是换一个角度,照片变作品

也就是采取了两种拍摄的可能性!这样后期的选择的空间大了,因为有了对比就有选择。

其实摄影能力,也就是在多拍不同角度上进行对比之后,才慢慢积累出效果的。

但是这两张有线条,有对称的照片,是不是就算是好照片呢?

未必的,因为好的照片,必然会涉及到更多的光影,色彩,以及文化内涵。比如古建筑跟电线杆,都有线条,但是电线杆呈现更多是线条空间构造,但是古建筑除了这些,还有色彩的搭配,图腾的文化讲究,所以在美感视觉上给人想象思考的空间更多!

简单来讲,摄影不是一种说明,更多是一种诉说!这种诉说,就是承前启后的文化延续与记录!

当然,我这样说,不是叫我们学员去做文化学者之类,我只是希望我的学员可以学会思考,然后在拍摄的过程中,尽量学会美感的积累,积累发现的能力!

期待加入橄榄图摄影课堂学习,一起思考发现训练实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