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mishoushu 2018-03-11

              新柳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杨万里开始学诗,从江西派入手,但“学之愈力,作之愈寡”,十六年中只写了五百多首诗。孝宗淳熙五年(1178),五十二岁的诗人“忽若有悟”,发现了“万象毕来,献于诗材”,“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此后十四个月中,他竟然“得诗四百九十二首”(《荆溪集》自序),而且被时人交相赞誉,称之为“诚斋体”。巧得很,这首《新柳》诗,恰是“忽若有悟”那一年写的,正可以通过它,品一品“诚斋体”的味儿。

        第一句“柳条百尺拂银塘”,写的是远景。何以见得呢?“百尺”的柳条都收入眼帘,池水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只有远观才能摄入这样长的垂柳,只有斜视才能看到水面的反光。这句诗以“百尺”状柳条,伏下了一个“长”,与篇末紧相呼应;写塘则冠以“银”字,给水面渡上了柔美的亮色;又写了和煦的春风-----一个“拂”字不就带来了它的消息么?既是“拂",则风之柔和,柳之阿娜,春之初至,都是“意在不言中”了。如果觉得“拂 ”字还有点虚,那么,第二句便以实实在在的“浅黄”的色彩,更明白地扣紧了题目。“且莫”二字,传神写照,流露出诗人爱惜新柳的深情。浅黄的新柳象征着初春,及至深青,则已是晚春了。故对新柳之情也即是对新春之情。“且莫”可作“切莫”解。这句仍是远景。“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句),“浅黄”的新柳之色,近看也会“无”的。

        诗至此,情景毕现,似乎已无话可说,然而下两句却又翻出一层新意:原来的柳条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引伸”的缘故。这真是对事物的妙语。试想,垂柳将及水面,微风吹动,柳枝轻扬,水上水下连成一片,从岸上柳条写到水中柳影。这时,只允许诗人再写三个字,就必须结束全篇了。作者出人意料,他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即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都写活了。

        平平常常的柳树,寥寥二十八个字,居然能写得这样妙趣横生,情味隽永。它所表现出来的活泼、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诚斋体”的特色。而杨万里写诗由难到易的奥妙,也正是由于他从学习书本转到师法自然。他烧掉千余首江西体的诗以后留下的存稿,大多是这一类写景物的小诗。它们以其新鲜活泼的生命力,冲破江西诗冷僻生涩的藩篱,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喜爱。

        看来诚斋先生还颇有预见,他早就说过:“不留三句五句诗,安得千人万人爱。”(《醉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