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参透杜甫一首诗,写下一首胜过杜诗的七绝,从而流传千古

 快乐老年435 2018-03-11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博览群书,曾宦游南北各地,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公元1042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上变法万言书,但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翦翦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抑制的波澜,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喷薄而出。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参透杜甫一首诗,写下一首胜过杜诗的七绝,从而流传千古

金炉香尽漏声残

大意是: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只看见随着月亮的移动,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栏杆。

有人认为,这首七绝是王安石参透了杜甫的《春宿左省》后,模仿杜诗写的一首同题材的诗作。但其格局要远大于杜诗,这是因为两人的政治地位悬殊太大造成的。因而,王安石的这首《月夜》要比杜甫的《春宿左省》更广为人知。杜诗如下: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王安石参透杜甫一首诗,写下一首胜过杜诗的七绝,从而流传千古

翦翦轻风阵阵寒

这首诗描写作者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王安石写的是春天拂晓时的景象;杜甫则写因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和百官上朝的马铃声而睡不着,其意义相对要小些。“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这两句相当于杜诗的前两联,都是写景。首句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以动衬静。次句中“翦”字,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从这句中的“轻”“寒”,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诗人以触觉写出了香尽漏残、黎明破晓时分的寒意。

王安石参透杜甫一首诗,写下一首胜过杜诗的七绝,从而流传千古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最为人称道的是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一句叙事夹抒情。王安石所追求的其实也是杜甫想要的“君臣已与时际会”,对王安石而言,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就要到来,而杜甫则是“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为什么“眠不得”,春色为何“恼人”,诗人故意不说原因。“恼”字在此处不能作恼恨的“恼”理解,应作“撩”解,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诗人绝不是苦恼得不能成眠。诗贵含蓄,意在言中,诗人虽未明说,读者已知其意。最后一句“月移花影上栏干”,以景结情:但只见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此诗除第三句外,字字写景,情隐词外。

王安石参透杜甫一首诗,写下一首胜过杜诗的七绝,从而流传千古

月移花影上栏杆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全诗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有所怀想有所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