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四种纪年法

 昵称33748440 2018-03-1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按照新君即位的年次纪年,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如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十年春,齐师伐我。”这里所指的就是鲁庄公即位的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
年号纪年法。从汉武帝起开始,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记载:“庆历四年春”,庆历就是宋仁宗的年号。
干支纪年法。天干有10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与“支”组合就配成了60组,叫60甲子。如“甲午战争”之“甲午”是1894年。
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纪年时,皇帝年号放在前面,干支列于后面。如《核舟记》中记载:“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法的由来
干支纪年法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法。如今,中国农历仍在沿用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10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12支。将“干”、“支”组合配成60组,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经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有2个节气。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即将开始,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夏至、冬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春分、秋分:“分”是平分,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开始降雨,雨量增多。惊蛰:天空开始打雷,气温逐渐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逐渐下降。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天气寒冷,露水很凉。霜降:天空开始下霜。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夏历
夏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属于一种阴阳历。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有阴历的成分;其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夏历的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朔望月平均约29.53059日,所以夏历的一年共354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个闰月,再过2年安排一个闰月。如今,全世界所有华人、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然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天历
天历,是一种依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所定出来的历法,由冯云山于清道光二十七、八年间(1847、1848)在桂平县(今属广西)狱中时,创造出的一种新历法。天历的颁行,始于,子二年正月初一。天历以366日为一年,不用闰法。每月有一节、一气,节为月首,从初一日开始,大月至十六日(立春、清明、芒种、立秋、寒露、大雪),小月至十五日(惊蛰、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小寒);气为月中,大月从十七日开始(雨水、谷雨、夏至、处暑、霜降、冬至),小月从十六日开始(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大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