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春时节,你的鱼塘也这样死鱼吗?或许你需要这么应对……

 水产前沿 2020-10-16

初春时节病害多发,这是鱼塘死鱼常见问题的有效应对方法。

  • 文/图 广东德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 赵亿伟

春季正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但这往往也病害多发的高峰期之一。随着气温升高,鱼类活动能力增强,新陈代谢加快,池塘各项水质指标也随着天气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部分池塘的成鱼没有销售,部分池塘中补充了鱼种,池塘的水体氮磷负荷增大,各项水质指标不稳定,水质恶化、鱼类病害的隐患加大。技术员以自身遇到的真实案例为例子,为大家讲解初春时节鱼塘中应当注意的几点。希望各位养殖户可以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况发生,以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

2018年3月4日下午技术员接到养殖户电话后立刻赶到鱼塘,了解到鱼塘基本情况如下:鱼塘面积100亩左右,平均水深2米。养殖品种主要为草鱼、花白鲢及鲫鱼,目前存塘草鱼有20万斤左右。半个月前开始出现死鱼,每天只死亡花鲢十几尾,近三天死亡数量突增,达到100条左右,最近半个月并未使用任何药物。

一、巡塘及目检

整个鱼塘水体颜色发黑,呈酱油色。花鲢体表并未有出血现象,而烂鳃情况比较严重。如下图;

二、解剖鱼体并镜检鳃部

对鱼体腹部进行解剖,无腹水。取出内脏团,肝脏、胆囊颜色均正常。肠道内没有食物,也没有细菌性肠炎症状。镜检鳃部未发现寄生虫。如下图;

三、水质检测

取水面以下30cm左右的塘水,进行水质检测。PH值严重超标达到9.4(阴天下午4点测水),氨氮、亚硝酸盐指标正常。如下图;

对水样进行镜检,观察藻相。其中绝大多数藻类为隐藻,仅有少量绿藻门藻类(图片未显示)。如下图;

四、死亡情况分析

根据对鱼体体表、鳃部以及内脏团的检查,可以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性肠炎等常见疾病而造成花鲢的死亡。通过对水体指标的检测以及藻相的观察,隐藻的大量存在造成PH值异常高是主要的问题所在。经过整个低温的冬季,水体中的藻类相对老化,随着温度回升,隐藻对生长繁殖环境要求很低,继而形成了以隐藻为主的单一不稳定的水体,隐藻作为一种具有鞭毛能运动的水生生物,消耗水体中大量二氧化碳,使得水体PH动态平衡向氢氧根浓度增大的方向进行,造成水体的PH值过高,对鱼体的鳃部有较强的腐蚀性。

那为什么只死亡花鲢呢?根据花鲢的PH耐受性以及食性进行分析。花鲢的耐碱性能力相对草鱼要弱一些,而长期处于高碱度的养殖环境当中,对鳃部的腐蚀程度要严重很多;另外花鲢的主要摄食对象是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只有少部分是浮游植物,而该水体藻类的过于单一化,使花鲢的天然饵料大大不足,长期如此造成营养的缺乏。这些原因就造成了目前体质较差的花鲢死亡的后果,但如果水体环境不尽快有所改善,那接下来死亡的就不仅仅只有花鲢这一种鱼了。

五、处理建议

该鱼塘目前首要目标是降低水体的PH值,可以通过换水的方法解决;或者使用药物降低水体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其次要对鱼塘塘底进行改底消毒,改善其底部微生态环境,防止细菌性感染造成更多的死亡;然后根据天气情况进行肥水,培养其他门派的藻类,改变水体藻类品种过于单一的现状。

六、总结

初春时节,温度逐渐升高,藻类的生长速度快,但冬季未清塘的水体藻类老化严重,较容易形成某一种藻类为优势种的不稳定水体,易出现倒藻情况,所以这个季节要密切关注水体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以及阶段性波动情况。池塘底部环境在经过整个冬季低温情况下,严重恶化,要进行适当的改底消毒,防止细菌性疾病的滋生。当然,随着光照、温度等条件的转好,也是肥水的好时机,培养出藻类多样的稳定水体,为整个养殖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