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医之路,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好大水 2018-03-11


希望通过此文,能够让大家了解日日游走在刀尖上的急诊日常。


急诊走廊里此起彼伏的各种呻吟声、喊叫声,这个夜班又要注定不眠,想起前一阵子的事情,有些憋在心间的话总跃跃欲试的想说出来。


一周前,正午时分,来了位女病人,60岁,胸痛2小时。


患者和家属主诉除了既往脾功能亢进病史之外,没有任何特殊情况,


胸痛是一种应该时刻被重视的症状,对于任何一个医生来说:胸痛都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我按照以往的经验,在第一时间内为患者完善了心电图、心肌酶,但是并没看到任何明显异常。


当时我以为这样便可以初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是事情永远不会如此简单。


既然目前不考虑急性心肌梗死,那么又会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如此胸痛呢?


主动脉夹层、肺部感染、气胸、肺栓塞、胸膜炎?


这一切都有可能,它需要去一步步小心翼翼的求证。


做了胸部ct平扫,可惜同样没有发现异常。


但是患者依旧在承受着疼痛的折磨,时光依旧带着患者的康复的时机在无情的流逝着。


我决定为患者进行主动脉CTA检查,以达到完全排除主动脉夹层的可能。


但是,有一些现实问题却不得不在检查之前痛患者的家属充分沟通,比如:比较昂贵的费用、可能完全正常的结果、如果是主动脉夹层该怎么办、造影剂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和诱发支气管哮喘等并发症的可能。


家属虽然同意了检查,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摆在了我的面前:患者的血管条件非常的差,静脉通路难以在第一时间打开。


通路就是保障,时间就是生命。


护士们全神贯注的为患者静脉穿刺,家属们怒气冲冲的吆三喝四。


其中有一个患者家属情绪比较大:“来了半天不知道什么病因,还是疼的这么厉害,看的是tm什么病?”。


我不怪患者家属有情绪,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或亲人能够第一时间康复。


但是医学原本就是一门不完善的科学,疾病本身就会有发展的过程。


就算是到了医院,看病也要按照流程进行。


医生不是大师,没有透视眼,也没有药到病除的神药。


我又耐心向患者家属解释一遍,家属们虽然情绪激动,好在没有过激的表现。


幸运的是,在护士长的帮助下,静脉通路很快打开。


不幸的是,患者突发意识丧失!


就在一瞬间,我看见了自己最不愿看见的结果:室颤!


来不及多想,立马开始电除颤、胸外按压,启动心肺复苏!


第一次除颤、第二次除颤.......


那一刻时空仿佛停止了运转,空气仿佛凝固住了每一个人的呼吸。


几分钟后,患者突然举起手用力的推了一下我拿着除颤仪的手,嘴里还喊着:“哎呦,好痛!”……


这一次成功了,空气里还弥漫着淡淡的焦糊味……


短短一瞬,生死两端!


虽然患者恢复了意识,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感到轻松。


医务人员担心随之而来的心电风暴,家属担心患者时刻会被死神带离这个浮浮沉沉的人世。


第一时间再次复查了心电图,即使是赶来会诊的心内科医生也没有从这曲曲折折的心电图上发现有意义的异常。


抢救室门外,有家属歇斯底里的哭泣着,有家属紧张的张望着,有家属语无伦次的询问着。


抢救室门内,护士在紧张的回来忙碌着,而我也在时刻紧盯着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的室颤。


直到这个患者在进入医院的90分钟后,经历三次电除颤之后,心电图才呈现红旗飘飘。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第一时间被送进了导管室。


几天后,这个从鬼门关上回来的患者,走着出院了。


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地脊背发凉,两股颤颤!


试想,如果患者血管条件好顺利打上了针,会怎样?


很可能在做主动脉CTA检查的时候,人就没了,怎么收场?


现在想起来,有一些话应该反复的告诉我自己,也应该告诉能够看见此文的朋友们:


1、胸痛无小事,分分钟钟收割性命,如果出现胸痛,要第一时间就医。

2、胸痛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但是急性心肌梗死不一定会有胸痛。

3、中国人对镇痛药的使用太过保守,有时候不及时镇痛反而会加剧病情。

4、单凭一份心电图不能确诊心肌梗死,应该注意心肌梗死患者超早期的心电图表现。

5、最希望你康复的不仅是家属,还有医生护士。


写完这些肺腑之言的时候,我想起一个医学界的老前辈的一段话:


行医之路,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一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