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教师学习材料1

 润泽心灵之屋 2018-03-12

标题:端正学习观

学习内容:

1、什么是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又可称作“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即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它由多种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组成,包括个体的成熟、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当时的学习动机等。

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材料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及教学效果的考查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因此,可以说学习的准备既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又是教师教学的起点。

2、什么是学习观? 学习观是指人们对学习的看法以及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的态度和情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称之为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影响相同教学环境下的学习结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发现式学习方式。每位教师都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如果我们的教学观有了转变,那么学生的学习观就会随之调整,我们的教育就能培养出适应 21世纪的人才。

3、传统学习观 ①终结性学习观;②仓库式学习观;③维持性学习观

4、传统学习观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①封闭性;②被动性;③缺乏实践性。

5、新型学习观:

1)面向未来的学习观: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转变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实践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为学生学习旳指导者,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主动探究式学习观。 ①终生学习观;②全面学习观;③自主创新性学习观。

2)主动发现式学习观: 基本特征: ①问题性;②实践性;③主体性; ④开放性;⑤参与性。

6、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及其特点: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方式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7、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1)应做到凡是学生能做到的,就不要“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 但并不等于不需要教师,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每个动作都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别出心裁的思考方法等学习活动要细心体察,耐心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更自主地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应让学生有适度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没有实践活动就无法体现自主学习,要让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收获,要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以教会学生会学习为目的的学法指导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基础,是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也是减轻学生负担,培养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小结:课堂教学必须使每个学生利用最为“合适”的学法、习法,得到最大的发展,使学生得到最大的效益。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