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盛泽中药铺甚多,诸如养和堂、养生堂、保和堂、太和堂、仁寿堂、益寿堂、存天德、同心德、万源堂、天和堂、天生堂、泰山堂、介寿堂等十余家。此中规模最大者当首推百年老店养和堂。 养和堂药店是盛泽镇上的百年老店,系浙江宁波人洪北堂所创设。按照1950 年7 月盛泽镇工商登记册的记载,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始创。另据老职工施永福回忆,他15 岁(虚龄)进店当学徒时适逢该店六秩生辰,2004 年 而养和堂第三代业主洪贤廷之妻 ![]() 养和堂坐北朝南,门面高大轩昂,用巨砖砌成,砖缝间嵌水泥。墙身厚实坚固,中为拱形石库门,装有两扇铆有铁钉的铁皮门,甚是牢固。门旁悬挂七尺金字招牌,上书“洪养和堂”,店名取自“养其天和”,其前再冠以洪氏家姓。门框两侧装有铁栅。店之四周高筑风火墙。进门为面阔三间的石板天井,其上为隔丝玻璃天棚,雨天可以不湿脚。夏日里张挂薄绸缝成的天幔,遮阳防晒。
在大店堂里,面对天井设一高大柜台,为病家赎药的饮片柜台。店堂内挂一副楹联,上联是“修合丸散无人见”,下联是“良心自有天知晓”,以示其经营作风和商业道德。 饮片柜台东侧为一宽阔过道,沿墙放置靠背长椅供病家候诊取药时休息。墙上挂有“西洋人参”“朝鲜别直”“四川银耳”和“南海燕窝”等名贵药材的金底黑字小招牌。 过道尽头又一天井,亦有天棚构筑,面积略小,之后是小店堂,其柜台略见低矮,专卖丸散膏丹,堂内悬挂“不二价”横匾。小店旁设财神堂,兼作洽谈室,接待前来兜销的各路药商。冬季则成为看参房,接纳顾客看货购买人参、阿胶等滋补药品。财神堂内摆设红木太师椅和茶几,墙上悬挂大理石山水挂屏,甚是雅致。 大小店堂之上均为楼房,前楼供职工住宿,后楼为店主内宅。后楼之后为堆栈、制药工场和煎药房等辅助房屋,其上建有面积颇大的木板晒台,用以晾晒原药。另设厨房供全店膳食。 养和堂恪守商业道德,讲求信誉,每月初一、月半按招牌上言明打九折外,其余均不二价。对于药物质量,首先严把原料关,对各地药材行商前来推销的原药,留样订货,到货后由把作师傅验过,若与来样不符则退货拒付。养和堂亦派员外出采购,也得货比三家,择优购入。其柜上配出的饮片和成药、滋补药品不降等、不掺杂、不克扣分量,赢得了顾客信任,其包药纸角上盖有松鹤图案的朱砂印章,以示识别。汤药还可免费代煎,装于小型保暖瓶中,派学徒于当日送往病者家中,最多时日送二百余方。养和堂常年自制成药如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鹅毛管眼药、白玉膏、狗皮消肿膏、枇杷露、雪梨膏、益母膏、猴枣散、豆花露、八珍糕、癣药膏和小金丹等。夏季应时吊制金银花露、地骨皮露、菊花露等清凉解暑饮料。入冬后则熬制阿胶及十全大补膏。亦可应顾客之邀,备料派工到主家代煎代熬各类滋补品,称之为“出合”。由于养和堂之饮片、成药及滋补药品质量上乘,所以在民国时期盛泽镇10 多家国药店竞争中占有优势,执同行业之牛耳。除盛泽本地外,近处的坛丘、南麻、严墓、梅堰,以及浙江虹阳、桃园、王江泾、新塍和下塘各乡镇的病家亦慕名前来,甚至委托航船主持处方代为赎药。养和堂还邀擅治伤寒症的中医杨勤之父子坐堂,便利病家,所开方子是否在店内抓药不予强求,然一般处方大多在店内配制。 20 世纪20 年代末,养和堂业务极为兴旺,便在十字弄增设分店,取名“洪养生堂”,二开间石库门面,建筑式样如养和堂,但店内仅设一只柜台,不设工场,原药及成药均由总店派送。 ![]() 全盛时期养和堂有职工二十七八人,养生堂有六七人。鉴于老板是宁波籍,账房是南浔籍,乡缘所系,店员中亦以该两地人为多。职工论资排辈,店堂分头柜、二柜、三柜等,工场则分头把(刀)、二把、三把等。除此还有厨师二名,一名兼司磨(药), 一名兼送饭(送至养生堂)。另有学徒多名,三年满师,满师后若留在店里,起点月薪银币六元。店员本人生病可自行抓药,店方不收费。店内贵重药品如麝香、羚羊角、犀牛角、牛黄及剧毒药砒霜等均指定稳健店员专职保管,收发均有账可查。 养和堂营业时间较长,从清晨一直到晚上戌亥之交(20 时之后)。打烊之后有店员在店堂内值班,病家有急病可以敲门,店员打开小门框接过方子抓药。如病人告以症状,一般店员也能应急,先配一些急救药,缓解病情,使病人延至翌晨就诊。酷暑天气,痧气流行,日夜免费发放痧药是养和堂的善举之一。养和堂值堂店员在柜台内小桌上就餐,如有顾客则立即放下饭碗接待,从不怠慢顾客。 1956 年养和堂实行公私合营,改称为吴江县医药公司盛泽商店养和堂门市部。 1927 年寿山药房首设于东庙桥南堍,至20 世纪40 年代全镇西药房发展至12 家,除售卖西药外还有代理注射业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