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一些在高强度状态下学习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没有潜力的现象?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3-12
很多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就进入高强度的学习状态,有人说,这样不行,提前开发孩子大脑,很容易被熬成渣,成绩到了初中、高中就掉下来了,没有了上升的潜力。确实,例子也有很多。 但是,如果小学不努力,你怎么进入初中名校?同样,初中不努力的话,你又怎么进入高中名校? 矛盾的说法。

我有靠谱回答

17个回答

这个说法其实是片面的,并不是所有在小学、初中的发奋学习的孩子未来都不行。

提前开发大脑的说法更是荒唐,只有开发的方法错误造成伤害,没有说提前开发造成伤害的。因为提前本身就需要一个时间点做参考,而这个时间点本身又是因人而已的。

题主所说的很多小时候看似用功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发现潜力不够的现象,确实存在。


在我看来,真正决定孩子是不是透支学习力的观察点是:孩子到底是自主学习,还是被动学习。

自主学习,源于内心的需要,可以从学习中满足内心的渴望,比如:满足好奇心,获得成就感,收获价值感,通过学习可以变得更自信,更踏实,更快乐。

而被动学习,源于内心的恐惧,为了躲避惩罚,为了讨好某人,为了获得奖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恐惧不在了,或者自我意识觉醒之后,不再愿意屈从别人的想法,奖赏变得没有吸引力的时候,学习的驱动力就降低了。


另外,一个被动学习的孩子,内心是不够舒张的,大脑的活性也不够,往往害怕失败,不够乐观。等到了高年级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就会发现自己无法达到别人的期望,内心就容易出现情绪,失落和挫败感袭来,如果无法解脱,就会出现逃避学习的情况。


我在这里可以举两个身边的例子:

一个是表姐的儿子,从小都是很听话,成绩也很好的孩子,初中高中都是重点。从高二开始,学习上感觉有点吃力了,跟父母的矛盾也开始显现,他想学摄影,想学声乐,可是没有基础,父母不答应,于是出现了各种矛盾。

第二个是我隔壁小区的男孩,成绩很差,父母几乎不懂如何教他。他爱画画,从小就开始自己学画。初三的时候,一模只有280分,但是那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需要努力,于是给自己定了个目标,表示要百日决战中考。每天很辛苦的学习,经常到12点才休息。中考分数420分,上了艺高。这个学生,智力属于一般,但是毅力很好,有主见,愿意请教别人。高考的时候,去了华侨大学。

以上所说,其实总结起来就是几个字:主动还是被动?

主动学习,只要肯学,没有过度开发之说。

被动学习,过度训练,可能就会造成后期乏力。


所以,小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一个自主学习的孩子,唤醒孩子的内心,培养孩子乐观,自信,勤奋,自律的特质。

我是翼翔老师,教育是我的主业。欢迎和我一起,关注孩子的教育!以上是我的个人感悟,欢迎提出您的意见,点赞转发,是对我莫大的支持。

在这件事情上,我是一个基因论者。

假设我们能够把孩子按照资质分为ABCD四类。

A类孩子属于学神,过目不忘,随便学一点就能够制霸天下。

B类孩子属于学霸,本来资质就不错,还特别努力,总能在学生中鹤立鸡群。

C类孩子属于学渣,资质一般,还不努力,学习成绩总是很差。

D类孩子属于学弱,特别努力,但是资质真不行,结果学习成绩还是不能尽如人意。

其实题目里说的这种小学开始在高强度的状态下学习,成绩还不错,然后随着到了初中和高中成绩就不行了的,就是D类学弱嘛。

小学的时候,学霸还比较贪玩,所以学弱们凭借着自己努力奋斗的精神,还能跟学霸拼个旗鼓相当,然而当进入了初中和高中,学霸们意识到了竞争压力,或是被课业压缩了玩乐的时间,也开始努力的时候,学弱就明显跟不上了。

因此,学弱在后期跟不上学霸的步伐,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由于个体的智力和接受能力的差距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的基因。

有的家长始终不相信这样的结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努力一下一定可以赶上学霸的,毕竟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基因差。

然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不平等恐怕就是基因上的不平等了,那些学霸们还郁闷呢,自己这么努力才收获的成果,居然那些学神们随随便便就收获了。

所以说,学弱要做的就是继续努力学习,因为如果学弱不努力,可能还要退化成学渣,那就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但是,以上的论述,仅仅局限于学生时代,一旦踏入社会,情况又不一样了。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以往的学弱,在毕业若干年后,竟然成为了公司的老总,企业的老板,令我们十分惊诧。

这是由于,在现代社会,持续的努力奋斗,始终如一的执着,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在如今浮躁的社会里,显得尤为耀眼。

一辈子很长,不要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放弃努力,只要你持续不断的往前走,那么定义极限和尽头的那个人,一定只会是你自己。

我是无良HR,关注我,最新的职场观点,将不断为您推送。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题主吧!

先说两个孩子的故事。一个是我的儿子,另一个是我邻居家的女儿。

他们两个从小学三年级成为同学(别误会,我邻居家是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刚搬来的),并且一直一个班,邻居家的女儿一直比我儿子学习好,每次考试人家都是名列前茅,我儿子也就是中游学生。升初中人家女儿是班级第一名,我儿子是第十七名。每当寒暑假,人家妈妈都是陪着学习,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再买一些相应的题集做(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些教育机构,辅导班的)。我儿子可好,不是学游泳,就是学滑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候都难以完成,他宁愿看书橱里面他根本看不懂的高中大学教材,也不愿做作业。为此孩子父亲经常埋怨我,说我白当了老师,能教好人家的孩子,不教自己的孩子……

初二我儿子的成绩就明显提高了,后来一路飙升,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硕士,博士,上学期间就被中科院物理所录用了 。那个女孩却发展平平,上的普通高中,普通大学,本科毕业就就业了。

也许这是个个案,但我觉得孩子小学期间没必要把他们逼的那么紧,一旦产生了厌恶感,也许就影响他一辈子。当然,也不能什么都不会,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不好后来想赶上都难。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小学阶段孩子顺其自然 ,只要知识拉不下就行,初中阶段努力开发,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后面他自己就彻底懂事了,应该错不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

问题不在于高强度的学习上,问题是,孩子的大把时间花在了什么上面。

先说点题外话:乔姆斯基的语言观里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用在语言学习领域,比如外国人学习汉语,很多情况下他们说出的话是不正确的,往往是由于其语言能力的缺失而形成的偏误,而不是在说话过程中因为口误等原因而产生的失误。语言能力如果缺失,类似的句子说一百遍,仍然是错的。

回到正题。在正确方向上的高强度的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必然是更多的信息,或者可以理解为更多的知识,我不认为高强度的学习会把孩子熬成渣,会磨平他的潜力。相反,正确的引导下,孩子学习到的所有有益的东西,一定会在其将来的人生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高强度的学习上,而是在于,把时间花在了学习什么上面。用最通俗的话讲,对于小孩子来说,需要培养的是其学习能力,而不在于具体的技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着非常多的时间学习具体技能。但客观来说,学习能力的强弱,和童年时期的教育直接相关,学习能力强,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领域,对新知识都会接受得很快,受益终生。

现在的教育误区,就是所谓赢在起跑线,把孩子所有时间全部占满,在各种辅导班之间徘徊,然后再在孩子长大之后,怀疑是不是所谓高强度的学习磨平了孩子的天赋。

事实上,优秀的孩子和普通的孩子,在长大之后的差距往往是全方位的,而绝不仅仅是在学习成绩的某一方面。对于孩子能力培养,绝不仅仅在课堂。从最极端的角度看,只要不痴迷,游戏对于孩子心智成长都是非常有益处的。培养学习能力,需要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努力,需要家长多方面的参与,不是辅导班的种类越多,孩子学到的东西越多。而且,一个人的能力,不仅仅在智力层面,比如情商,也非常重要。包括,对于新事物的好奇感,新知识的渴望感,这些世界观层面上的东西,也是孩子培养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总之,学习没有错,但不要把精力放错了地方。

很理解所提问题的家长的纠结和左右为难。优秀的孩子没有不用功的,这是永恒的真理。家有初中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1、题目中所讲的高强度,是死记硬背,同类型的题目无数次的演练,为考题而愉悦,为取得高分数而学习。的确,这样的学习方法会在某一次的考试中取得好的效果,在小学可能很有用,但是随着年级的提升,中高考的改革,想用死读书高强度来取得想高分数就会越来越困难。

2、比如近几年的中考改革中,科目的出题范围打破了以前的课本知识。拿语文举例,其中古典文学和诗词部分,已经有30%到50%是课本外的知识,如果你指望死读书,而不是科学的掌握语言的规矩,活学活用,就一定会导致某些家长认为的熬成学渣,成绩掉下来了,家长和孩子会陷入急躁状态。

3、科学的开发大脑,不会导致大脑越用越木讷,越用越枯竭。科学系统的学习并不能使你的大脑过度开发,而是你的大脑开发存在盲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要局限于考试的知识,课本的知识反复的学习。


解决办法:放眼于课本基础知识的范围,有针对性、兴趣点的开拓学习。往往高手之间的较量是思维模式上的较量,是眼界和知识面的较量,是几个大家都不会,唯有我学习和见识到的题目的较量。

4、高强度的训练是疲劳战术的训练。会导致思想上的懒惰,思维固话混乱,从而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试想逼迫的学习怎么能提高兴趣,这么可能产生要我学成我要学。

解决方法:适当的训练结合系统的教学体系,围绕教学体系这一中心来运行,切忌盲目。多从兴趣点引导孩子,外围上渗透知识点,逐渐进入学科的深度爱好和学习中。

5、孩子成绩的好坏不是一时造成的。家长焦虑的原因有时候是长期不关注孩子。等关注了就发现成就下滑的厉害,着急的去找辅导班,强制性的刷题等等,这种急躁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

解决办法:循序渐进的观察孩子,有针对性的对孩子的学习查缺补漏,不是所有的辅导班都是不好的,孩子缺少什么,大家给孩子补充什么,在补习之前要和孩子商量,从思想角度上让孩子认识到知识不完备的缺憾和重要性。

知识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没有急性的灵丹妙药瞬间让孩子成才,所以题目中家长纠结的每个阶段是不是,把握好孩子学习阶段的度,结合孩子的自身情况,合理的科学的开发大脑。

三毛用心原创每篇问答和文章,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评论转发,一起交流。

高强度状态的学习不但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唯有培养孩子建立自我教育与学习兴趣,孩子的成绩才能如父母所期望突飞猛进。


现实中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得还不够。让孩子投入过度学习,给孩子安排各种高强度紧张的课程和做不完的作业,或是硬塞知识给孩子,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兴趣班。孩子学习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时间越来越长,这些都损伤着孩子的身心。孩子从学习中所获得的快乐也越来越少,对书本和知识慢慢产生厌倦。


孩子被过度重视分数、过度投入学习、过度灌输知识的过程中,也毁掉了自我教育能力与学习兴趣。


我们身边有很多真实案例:孩子上小学成绩不好,但是到了高年级,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因过度学习取得的效果。实际是这些孩子父母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方法上,并且让孩子保留住了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逐渐意识到需要努力学习,就能够全身心投入。


相反,有些孩子从幼儿园起就被逼着过度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反而越来越差。这不是孩子学得不够,而是被过度教育毁掉了学习兴趣与自我教育能力。


所以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首先让兴趣引导孩子,感兴趣什么,就从什么开始。建立起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并让孩子从中获得知识,同时培养孩子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耐心和专注力。

我认为,提前开发孩子大脑,很容易被熬成渣,成绩到了初中、高中就掉下来了,没有了上升的潜力。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提前开发孩子的大脑没有错,错的是方法。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早期教育,不惜花费重金,整天带孩子奔波于各种教育机构。他们没考虑孩子的天赋,也不顾孩子的兴趣,只是盲目地填鸭式往里硬灌,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早期教育不一定要上早教班。早期教育要在有趣的玩耍中进行。以前没有早教班,但早教确实存在,只是没被人们发觉而已。比如,多子女家庭,父母忙于干活,哥哥、姐姐就是早教老师。记得没上学之前,我喜欢看哥和姐写作业,有时也跟着凑热闹,写几个字母或画几张画等。村里请剧团来演出,我姐就把戏曲里的主要人物画出剪下,并糊在硬纸板上。然后在院子里搭个“戏台”,我们就用手拿着这些人物演戏,有点像木演偶戏,人物动作、语言由我们操纵,这不是在玩耍中锻炼大脑吗?那时没有电视,晚上早早躺在床上睡不着,我们就轮流讲故事。那时候没有课外书看,哪里有故事可讲,当然是自己编了,而且谁编得不好听,就会遭到姐妹们的抗议。现在回想起来才感觉到,那不就是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的训练么?如今,多数家庭没有这种条件了,但早教老师就应该是父母哦!但必须是在玩耍中对孩子进行训练,而不是刻意地去要求这个,规定那个。

其次,让孩子喜欢念书,不把写作业当成累赘。像题主所说,孩子“从小在高强度状态下学习,到高年级就熬成渣了,没有潜力了。”从这句话里的一个“熬”字可以看出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对学习不志愿,只是无可奈何。我小时候最怕的是放假,因为放假要上山下坡拾草挖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凡是脑子够用的孩子都喜欢在屋里学习而不是去干活。而现在的孩子一听说要放假,会高兴地齐声呼喊:“噢耶”!
他们如此兴奋,还不是因为放假不但不用干活,还有一大堆好玩的任其享乐么?所以,想让孩子喜欢学习,各种玩具,特别是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是不是也该控制一下呢?不要等孩子玩上了瘾才着急,从一开始就得有规矩。这方面,家长要为孩子做榜样。如果你一下班就玩手机,却嚷着不让孩子玩,可能吗?如果家长回家除了做家务,然后就坐下来看书、读报,孩子自然也会收心。等孩子有了学习兴趣,读书不再是“熬”,到了高年级怎么会没有潜力了呢?

第三,培养孩子积极向上,争强好胜不是坏事。我小时候,学校并不重视学习成绩,考试也不排榜,但我靠着上进心才会努力学习,因为总想听到老师的表扬呗!看到前不久小学生因没完成寒假作业而跳楼的报道,我感到不可思议。我们那时家里穷,学习用具缺乏,只有学期末老师把用完了的课堂作业本发下来,才有机会用买的本子(平日都是自己订的本子)写字。对于我来说,可以用买的本子(反面)写寒假作业,那是多么高兴的事情!老师布置每个生字写5遍,我就写10遍,因为超额完成作业会受表扬!我不理解现在的孩子,有这么好的条件,为何却不珍惜?其实就是条件太好惯出来的病!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否可回忆一下自己当年的情况,也许会有些启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的学习要从小就抓,否则,一切都免谈。

你说的现象确实存在。

学习比较好的孩子的学习情况大体上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一种是看上去并不怎么聪明,看着也不怎么努力,但是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

一种是看上去特别聪明,也不怎么努力,成绩忽上忽下。

一种是看上去不太聪明,但是很听话肯努力,成绩比较稳当,也很不错。


第一种情况的孩子学习好,是因为他们有底蕴。看着不努力,学习成绩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爱看书,爱学习,大脑里早就积累了超过他年龄的知识了,而且,这类孩子掌握的知识是理解的,还是相互融会贯通的,所以,他们表现从容,成绩稳如泰山。

第二种情况的学生,确实挺聪明,一说就会,一说就懂,但是太浮躁,学习知识不稳固,他就享受那一小会的兴奋感觉,过了就算了,再不过问;有时候心血来潮,或者受到某种教育,学习一下子“踏实”起来,成绩忽地一下飙升,之后,又掉落下来。


第三种情况的孩子就是你提到的“很努力,将来会很无奈落后的孩子”。他们只知道死啃书本,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做,学习没有主见,没有自己的思路,不懂的融会贯通,不懂的活学活用,把知识学死了,最后落伍是必然的。


这一现象我感觉也是应试教育的一大贻害:当前,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期末考试能考个好成绩。家长让孩子好好学,好好考试;老师天天叮嘱,让学生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回报父母。孩子们自始至终接受的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凡是不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好好学习的,都是不对的。所以,其他的都被限制了。典型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夯实基础,培根固基,为孩子将来飞得更高更远提供不竭动力和支撑的过程。

而不是死死的盯住孩子,让他“写写写,做做做”,在这毫无乐趣的学习中让他们精力耗尽和灵感尽失。每次毕业都是拖着一副百般疲倦的身躯,踏入更加地狱般的高一级学校,继续接受折磨。

开门见山,个人觉得这种观点本身是不正确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无非就是觉得孩子小,高强度的学习太耗费脑力,也就是所谓的容易被熬成渣。认为孩子的智能只能需要保护,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开发,这样才能保证在以后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也有着充分的实例。眼前的例子就是一些小学优秀生到了初中就不行了,一些初中优秀生到了高中成绩下滑了,当然,不否认这样事例。古有神童方仲永五岁即可指物为诗,被视为父亲和乡邻的骄傲,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被称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宁铂,13岁考取了中科大少年班,而后来发展平平,现今已经出家为僧。这些事件好像都在证实着脑力不可过度开发的命题。

其实,这些都是问题的表象。实质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脑力是用不完的。

现代人的脑容量大约是1300~1500毫升,对于我们一生来说,所经历的事情都是完全可以记住的,人的大脑的脑细胞超过世界人口总数2倍多,其记忆贮存的功能可以超过任何一部计算机。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先优秀后平凡的现象呢?其实,还是一个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方法的问题。

以方仲为例,方仲永后来的平庸是他的父亲以子为傲,整日里带着孩子四处炫耀,不注重对儿子的后续教育,知识断层接不上了,只能做平凡人。而宁铂是一个特例,可能在我们俗世人的眼中他的生活是失败的,但或许他已经进入到更高的精神领域,不是我们所能能理解的。

所以,小学,初中阶段的高强度学习状态,从事件本身说不会伤及孩子的大脑,事实上,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处于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并且始终很优秀,这也告诉我们大脑的储存量和开发潜能是无限的。

对于小初中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孩子的健康状况。

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开放式,能吸引孩子的眼球,那么孩子们会愉快的学习,这样的教与学一定会产生共鸣,开出优秀的花朵。当然如果孩子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毕竟是在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体弱多病的孩子家长无需强迫孩子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心态要平和,健康成长才是第一步。那为什么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呢?我想,这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教与学都失去了乐趣,教,是在被动地履行职责,学,已经成为了负担, 让孩子们感到的是苦恼和厌烦,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当这些都不存在时,你还指望孩子成绩优秀吗?

结束语:所以,作为家长无需担忧脑力的过度使用,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的优秀都离不开勤奋和坚持。希望您的孩子能一直优秀!

说一个真实现象吧!

西安某著名高中,全国百强里的,属于家长打破头都要进的那种。为了能进高中,很多家长从它的附属幼儿园开始就花钱进。

每年升入高中的大约45%,属于它自己的初中毕业生,其它是外招的优秀尖子生。



由于从小学开始,就高强度的学习训练,一直到初中毕业,中考成绩自然很不错。

高中一开学,月考自己初中上来的学生一路绝尘,占据大多数高分,但是高中老师并不欣喜,他们还是在关注外来的学生情况。

等到月考,已经旗鼓相当了,等到一学期结束,外来的学生优势开始显现了!



高中老师这才出了一口气,情况正常。

问为什么会这样? 老师淡淡的说,初中的孩子潜力被早早的榨干了,后劲不足了!

再仔细了解,除了顶尖的一部分外,其它的学生补课刷题熬夜,没有假期,重复的训练,早就没了自我学习的敏锐能力,等老师来给总结,来早早的赶进度,所以到了高中,第一反应还是在哪里补课?

由于初中已经学了高中一部分课程,所以先发优势明显,但随后就慢慢的减少,最后被超越。



当然顶尖的那一部分还是很厉害的,人是有差距的,大部分靠补课刷题的就没那么幸运了。

学习是一个长跑运动,要合理的分配时间和精力,路还长着呢!

谁笑到最后还不一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