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天最是读书时:给新学期的书单

 一粒米的收藏 2018-03-13

一年之计在于春,读书正当时。法意读书邀请了北大法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吴双、叶蕤,硕士研究生张瀚天推荐和分享他们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读过的好书,这份好书推荐既是回顾总结,也是开学寄语。





推荐人



叶蕤  北大法学院2012级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


荐书


Notorious RBG: The Life and Times of Ruth Bader Ginsburg

by Irin Carmon and‎ Shana Knizhnik, Dey Street Books, 2015


Ruth Bader Ginsburg: The Case of R.B.G vs. Inequality 

by Jonah Winter and Stacy Innerst, Harry N. Abrams, 2017


这两本书都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伯格的传记。前者是一本文风风趣幽默的严肃读物,曾称霸《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后者是一本画给孩子的书,这本书也同样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


这名身高只有152厘米的矮小犹太女性,在人生的所有阶段都在和这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抗争,她在女性遭受严重歧视的年代成长为一个成功的法律人,并最终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她曾在同一个时期既是法学院的学生、又是辛苦的妻子和年幼孩子的母亲;她并没有因为事业而丧失幸福的婚姻;年过八旬的她甚至在近几年成为了新时代的“网红”,赢得了“德(chou)高(ming)望(zhao)重(zhu)”的美誉。相信很多人都读过霍姆斯大法官的《男孩想要的东西》,那么我们也不妨阅读一下金斯伯格大法官的人生,看看这位极其睿智的女性如何理解平等、如何理解什么才是“女孩想要的东西”。


American’s Unwritten Constitution

by Akhil Reed Amar, Basic Books, 2015


内容简介:美国的不成文宪法超越宪法的文本本身,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正确的宪法解释的基本规则?谁来决定文本的含义?成文宪法与宪法的不成文来源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作者从美国宪法文本中探寻不成文宪法的踪迹,并阐释了不成文制度的生命力。


 这是耶鲁法学院宪法学教授Akhil Amar的经典著作之一。我们一提起美国宪法或美国宪政,总是会说起“权利法案”“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但事实上“the Bill of Rights”“separation of powers”“checks and balances”根本就没在美国联邦宪法的文本中出现过。然而这些“不成文”的制度却成为了美国宪制中最核心、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在这本书中,Amar教授用流畅优美的文字带领读者从宪法文本的字里行间和整部美国宪政史中去探寻美国的不成文宪法的踪迹:美国宪制不仅是以成文宪法及其教义为基础的,同时也是以良心为基础的、有着鲜明佐治亚州风格的、切世而活在当下的,以及永远未完成的。


Statehood and Union: A History of the Northwest Ordinance

by Peter S. Onuf,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2



本书作者是美国早期历史学家Peter Onuf,在本书中作者研究了美国《西北土地法令》和美国建国早期土地扩张的历史。从领土这个国家构成要素来看,美国这个国家的“建国”历程是很惊人的:最初只有十三个州构成的狭长地带,最终却成为了横跨北美大陆的超级大国。《西北土地法令》作为美国领土扩张的制度基础,是美国建国阶段最重要的法律文献之一,在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甚至被誉为美国的“小宪法”。这部小宪法和美国《联邦宪法》一起,勾勒出了美国领土扩张和国家成长的蓝图。Onuf教授在本书中详细地揭示出《西北土地法令》的起草过程、围绕法令文本解释的诸多争议、在早期土地扩张过程中对新土地的治理实践,以及从领地到新州政治身份转变。这些历史凸显出美国早期政治史中双重主权结构的根本问题,最终,走“区域自治”政治整合路线的“小宪法”差点瓦解了力图“合众为一”的“大宪法”,将领土扩张推向了内战危机。


《花园里的机器:美国的技术与田园理想》  

 [美]利奥·马克斯 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于1787年美国宪政的辩论的一种解读,是将辩论中联邦党和反联邦党的分歧理解为北方工商业州和南方农业州的分歧。在独立战争时期,杰弗逊的《弗吉尼亚纪事》就明确出现过农业国还是工业国的选择难题,而在《联邦宪法》通过后,这个难题也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对工业技术和国家富强的渴望以及对“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West Virginia, mountain mama”这样的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共存交织,共同形成美国精神的特质并成为推动之后一次又一次扩张的动力。本书作者利奥·马克斯曾是麻省理工大学的荣誉教授,从事美国的技术文化史研究,本书作为其成名作自1964年出版以来已经再版几十次。作者将美国的这种文化特质形象地比喻为“花园里的机器”,以文学化的方式解剖了美国历史文化中“技术渴望”和“田园理想”的双重面向,对理解美国的领土扩张史和政治发展史很有启发。


《国王的两个身体》

[德] 恩斯特·康托洛维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期待已久的译作。作者恩斯特·H·康托洛维茨是中世纪史学研究泰斗。“国王的两个身体”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法学家创制的概念:国王有一个会生老病死的“自然之体”,同时还有另一个永垂不朽的“政治之体”,康托洛维茨在本书中深入细致地探索了国王两个身体的中世纪渊源。虽然讲的是中世纪的故事,但作者的问题意识指向的却是现代国家。在理性主义启蒙下,政治与神学分道扬镳,从表面看来,现代的世俗政治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朽的,强调的都是时效性、有效性、当下性、不溯及既往也无法承诺未来,革命、继续革命、不断革命。然而国家的本质却是某种持续性,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性,在人民主权时代更是对国家的忠诚的永久持续性:民主革命之后,国王的自然身体死亡了,但他的政治身体不仅活了下来,还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基础,并将持续寻求永恒性。这本著作将政治神学的问题意识带回到政治研究的视野,让我们重新思考现代国家和主权。




推荐人



吴双 北大法学院2016级法学理论博士研究生


荐书


 
 

《大国宪制: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 

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 

章永乐 商务印书馆

 
 


 
 

《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公理与反公理》《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科学话语共同体》

汪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

[日]武上真理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几本书,是我2017年阅读书目中具有逻辑关联的几本书。苏力老师的《大国宪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constitution的理解。按照苏力老师的理解,constitution=宪制/构成,其核心含义是一个国家/政治共同体的“整合”和“构成”。

 

章永乐老师的《万国竞争》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constitution的:宪制,是指从功能上将政治共同体整合(integrate)为一体的基本结构;只要存在政治统一体,不管是否存在载明这种基本结构的法律文件,都可以说存在宪制。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就会发现,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一段被称为“中国”的这个政治共同体的波澜壮阔的“重新整合”(reconstitution)的历史:旧有的宪制不能适应新的国际体系的冲击,新的宪制路在何方?“旧邦”如何“新造”?显然,这一视角是对法学院学生熟悉的规范宪法视角的重大突破。


章老师的《万国竞争》呈现的,是康有为面对新的国际体系时,对中国自身宪制重塑的思考。而我的研究关心的是同时代的另一位思考者、践行者:孙中山。随着研究的深入,我逐渐发现,孙中山分享了很多他那个时代、他同时代的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换言之,之前的我高估了孙中山的独特性,但事实上,他讲的很多东西,同时代的人都在讲。这就是我推荐汪晖老师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兴起》与日本学者武上真理子的《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的原因。这两本书部分地呈现了康有为和孙中山展开思考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各自在这个图景中的位置。举例而言,孙中山喜欢讲历史阶段论和历史进步论,就具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一方面,晚清开启了一个以“科学”、“公理”代替“天理”的世界观转变的过程,“公理”世界观逐渐取代传统的“天理”世界观。在那个时代,科学,不仅仅指研究自然现象的学术,同时也是一种替代的“世界观”,提供建构社会、国家,乃至塑造个人道德、审美的法则。另一方面,自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以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成为知识分子普遍接受的天演规律。进化、进步,被认为是不可置疑的“科学”法则。在这一背景下,孙中山诉诸历史阶段论,试图论证自己的革命主义具有科学“真理性”,其实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但每一位思想者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我致力于发掘的东西,有机会的话,可以来年再分享我的所思与所得。




推荐人



张瀚天   

北大法学院2016级法律史硕士研究生


荐书


《外族的智慧》

[意]阿纳尔多·莫米利亚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是古典学大家的演讲集,重点讨论了希腊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的文化。其中到处体现着大师对古典世界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感受力。对一般读者来说,最有助益的可能是,可以从希腊化的经验,获得对目前西化过程的新一重的关照。在没有民族主义的时代,文化传播有着完全不同却又发人深思的模式。传播者与接受者有种怎样的心态,而某一地方的特殊经验和地方知识又如何在制度和观念的复杂互动中沉淀为某一文明的共同经验。这些对当下我们的自我定位,都颇有帮助,毕竟本书的内在意图,正是理解作为作者文化身份的希腊-罗马-希伯莱三元文明。尤其是后现代的结构主义观念史的冲击之下,大师所阐明的这种明晰性,就更加宝贵。认真的读者应当阅读原文《Alien Wisdom》,如果对基础史料有兴趣,可以参看E. Sandys的《A History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中对早期罗马文学的描述,这两本英文书在Library Genesis上都能找到。


《雅典帝国的覆亡》

[美]唐纳德·卡根  华东师大出版社


这是古典学权威卡根教授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研究系列的第四卷,主要讨论了远征西西里之后的战争进程。雅典-斯巴达-波斯-其他城邦之间的关系在诸多机缘中,变动不居,而胜利的天平,也在反复摇摆。从西西里大败到雅典帝国的最终崩溃,有多次存亡之机,这都得到了作者周详细密的描绘。


作者采用了假设性叙事的手法,也正是希罗多德本人的手法,分析了关键时刻的其他历史可能,并展开历史的想象力,辨明博弈各方的内在动机。编织史料,分析情境,而使主要人物的行动有理有据,更为饱满。最终生成的鲜明图景,不仅是彰显功力的历史书写,也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国际关系史。


本文译者曾师从卡根教授,并对古典文献有相当的了解,译文较为准确,而且遣词造句,细致考究,可读性强。


责任编辑 | 张圣泽

整理人 | 陈卓悦

技术编辑 | 小王同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