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雪烹茶泼墨香 一茶一世界从茶画里去感悟茶文化的诗和远方

 山地之仔 2018-03-13

用户1914974350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煮雪烹茶泼墨香、鸣琴烹茶禅意悠,这是文人雅士最爱的茶境。一盏清茗,几柱心香,琴音袅袅……一幅幅茶画从宣纸上晕染开来,品茶作画悟人生,何止尘滤一时净,清风两腋生。一茶一世界,一画一菩提。在茶的清香里,墨的清韵里,洗尽铅华,回归心田……

“真嗜酒者气雄,真嗜茶者神清。”茶禅一味,茶与画的结缘,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是非常值得大书一笔。不少画家借画反映出不少深入浅出的哲理,耐人寻思。茶画是可以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艺术,使人感悟到中国茶文化的深沉。最具有代表性的茶画就是“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唐寅的《事茗图》等。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与好友蔡羽、王守、王宠、汤珍等人至无锡惠山游览,品茗饮茶,吟诗唱和后所作:高大的松树,峥嵘的山石,树石之间有一井亭,山房内竹炉已架好,侍童在烹茶,正忙着布置茶具,亭榭内茶人正端坐待茶。画面人物共有七人,三仆四主,有两位主人围井栏坐于井亭之中;一人静坐观水,一人展卷阅读。还有两位主人正在山中曲径之上攀谈。画前有蔡羽题的《惠山茶会序》,画后有蔡羽、王守、汤珍、王宠等自提的游记诗,诗画相应,抒情达意,可以使人领略到明朝文人茶会的艺术化情趣,欣赏到明朝文人崇尚清韵、追求意境的茶艺风貌。

《事茗图》是唐寅描绘苏州文人陈事茗优游林下、待客品茶的悠闲生活。开卷但见群山飞瀑,巨石巉岩,山下翠竹高松,山泉蜿蜒流淌,一座茅舍藏于松竹之中,环境幽静。屋中厅堂内,一人伏案观书,案上置书籍、茶具,一童子煽火烹茶。屋外板桥上,有客策杖来访,一僮携琴随后。具体而形象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幽居的生活情境。幅后自题一首,更加直观地抒写出画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诗日:“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而茶与画相结合发展的历史是这样的: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汉代文人提倡饮茶开启了茶文化领域的大门,之后每一个文化和思想领域都与茶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对于政治家来说,茶是提倡清廉、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对于佛家来说,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对于文人来说,茶是激发灵感的途径。

唐朝时期是茶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时茶文化已经与社会经济、发展及文化息息相关,并且还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贴,画家有茶画,逐步拓展了茶文化内涵。最早出现茶画作品的是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萧翼赚兰图》,唐朝时期茶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张萱的《烹茶仕女图》、《煎茶图》和周昉的《调琴啜茗图》。

到宋朝,茶画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绘画的内容变得非常宽泛,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刘松年的《斗茶图》、《卢仝烹茶图》。宋朝之后的每一个的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茶画艺术形式,如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明唐寅的《事茗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清代四王,扬州八怪茶画等,如果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就是一幅展现中国茶文化悠久历史、千年风韵的精美画卷。

阎立本《萧翼赚兰图》画面有5个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萧翼和辨才和尚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唐代张萱的《煎茶图》现有《捣练图》之宋摹本传世。《捣练图》分三组描写贵族妇女捣练、絡线、熨平、缝制等劳动情景,在后两组人物之间穿插一女童转首蹲着扇火,她一边挥扇一边回头欲语,是为《煎茶图》。

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以工笔重彩描绘了唐代宫廷贵妇品茗听琴的悠闲生活。画以“调琴”为重点,但茶饮也相当引人注目。画中描绘五个女性,中间三人系贵族妇女,一人抚琴,二人倾听。抚琴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一红衣女贵妇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抚琴者,执茶碗作欲饮之态。另一白衣贵妇坐在椅子上,袖手侧身听琴。左侧立一侍女,手托黑漆木茶盘。右侧立一侍女,捧茶碗欲奉茶。饮茶与听琴集于一画,说明了饮茶在当时的贵族文化生活中已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宋徽宗赵佶的《文会图》(局部),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刘松年的《斗茶图》是描绘斗茶场景。人物结构准确,肌肉结实丰满,面部表情刻画细致颇具神韵。

刘松年的《卢仝烹茶图》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元代赵孟頫的《斗茶图》是描写中国元代斗茶的情形。图中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每组二人。左边斗茶组组长,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壶,昂头望对方,助手在一旁,右手提茶壶,左手持茶杯,两手拉开距离,正在注汤冲茶。右边一组斗茶手也不示弱,准备齐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炉和茶笼,组长右手持茶杯正在品尝茶香。

 明代丁云鹏的《玉川烹茶图》画面是花园的一角,两棵高大芭蕉下的假山前坐着主人卢仝玉川子,一个老仆人提壶取水而来,另一老仆人双手端来捧盒。卢仝身边石桌上放着待用的茶具,他左手持羽扇,双目凝视熊熊炉火上的茶壶,壶中松风之声隐约可闻。那种悠闲自得的情趣,跃然画上。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以茶为友,悟茶境无边,无边茶境。以茶入画、茶画绘斯生,吾当足以……茶是这个世界上最圣洁、最清灵的东西。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变化,但是茶的香气依然不变。品茶就是品人生,画茶亦是写春秋,心兼苦乐味无穷。一起随悠远的古诗“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