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故事:大智若愚才是真本领

 昵称41082923 2018-03-13

微语文小课表

星期/

课程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成语

人物

古诗

名著

文常

成语故事:呆若木鸡

故事讲述人| 赖盼闻

本文共计1458字,需阅读时间4分钟

↓↓点击播放,可锁屏播放(不影响其他操作)

成语简介

说起“呆若木鸡”,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大概就是一个人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模样,在如今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呆若木鸡”也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意思和用法与现在的用法大相径庭,反倒是一个褒义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呆若木鸡”的由来和中国古代的一项娱乐活动有关——斗鸡。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达生》,原来指的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呆,实则拥有大智慧的人。现在则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或者因为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与“呆若木鸡”本意相近的成语还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

精彩故事

战国时期,周宣王喜欢斗鸡,所谓斗鸡,就是选两只鸡相互搏斗,决定胜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娱乐活动。周宣王听说纪渻子擅长训练斗鸡,于是便花重金把他请来为自己训练斗鸡。

训练了十天,周宣王看到一只气势汹汹的鸡,觉得不错,保准能赢得比赛,便问道:“这只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告诉他:“没有,它只是表面有气势,实际没什么底气。”周宣王只好回去等消息。二十天之后,急切的周宣王忍不住又来问:“现在总该驯好了吧!”可这位驯鸡大师不急不躁地说:“不行。”还告诉周宣王,这只鸡听见声音、看到其他鸡的影子还会受到惊吓而跳起来,不能算是一只合格的斗鸡。没办法,周宣王又扫兴地离开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找上门来:“难道现在还不行吗?”纪渻子只是答复他:“差不多了,但是这只鸡的目光还是很凶,还是需要多加训练。”大家想想,这只被训鸡高手集中训练了一个月的鸡,还不能称为高手,这最顶级的斗鸡到底是什么样呢?

最后,纪渻子把训练好的鸡带到周宣王面前,周宣王却大吃一惊,别人的鸡都是昂首挺胸,眼神犀利,啼声响亮,可眼前的这只鸡呆头呆脑,没有声音,也没有表情。这样一只跟木头似的鸡怎么能成为冠军?可是,当纪渻子把鸡放在战场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只鸡沉着冷静地站在原地,虽然看似“纹丝不动”,但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王者之气”,仿佛放一个大招就能致它们于死地,别的鸡一看到它,竟然都吓得四处乱飞,不战而败。这样看来,呆呆的“木鸡”才是真正的高手啊!

“我”的解读

《庄子》中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呆”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傻或者笨,这是一种真正的聪明。就像这只木头一样的鸡,表面看起来呆,但面对困境时,却能时刻保持沉着冷静。所以如果两千多年前有人说你“呆若木鸡”,实际上是表扬你有大聪明大智慧呢!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成语已经没有丝毫夸奖的含义,反而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我们古今的语言在使用上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它们的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仿佛是“旧瓶装新酒”,这个“约定俗成”的意思被大家所认可,至于词语的本意,也就不再去深究了。假如强行让人们把这类约定俗称的词语意思改回它原本的解释,人们反而会不适应了呢。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知晓词语意思演变的来龙去脉,丰富知识,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并且有趣的事情。

温馨提示:推荐4年级的同学们仔细学习这个故事哟!

来源 | 文中录音、文字内容为我们的原创作品,请尊重劳动成果。

本月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