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传席:书法需要正大气象

 伯乐书香小屋 2018-03-13

    



好的书法作品看什么?就是看格调


现象与问题:现在书法之所以在社会上越来越边缘化,恰恰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它难度太大,看不懂。作为一个欣赏者,怎样去读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涵呢?书法审美的基础到底是什么昵?


陈传席观点: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好的书法作品看什么?就是看格调。


什么是好的书法作品?好的书法作品看什么?就是看格调。这个既玄也不玄,格调、气息,懂书法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书法的品位高低最终就是格调的问题,说到底就是书法家胸怀的问题。


而要想看得懂,就要听人讲,就要多看,由浅入深,读得多渐渐就懂了。你读通读透了就明白书法的审美,读不透就出笑话。


中国的哲学就是这样,比如画画,画像很容易,画不像就不容易,像未必好,不像也许更好,但也许很差;丑怪可能是真的丑怪,也许又不是真的丑怪……这些过去的人都懂,都知道怎么看,今天的现代人不懂,就得学习。


现象与问题:当代的书法创作形式繁多,搞得人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哪种风格才是好的呢?书法审美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



陈传席观点:书法需要正大气象。


书法是精神的外化,一气呵成,你摆技巧不行。任何艺术没有技巧阶段不行,但技巧太多了,又不能成为高的艺术。前几年,我最早提出了一个观点,也是书法审美的评判标准,叫做“正大气象”。好的书法作品要有正大书风。你看王羲之、颜真卿、赵孟,你看苏、黄、米、蔡,哪一个不是正大气象?这种正大气象,在唐代以后,其实就一天不如一天。你看汉代石刻的小狗、小羊,都很有内涵,到了明清,石狮子都跟猫一样,还抱一个绣球。你看唐代颜真卿的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张旭的草书,全都是大气象。你再看现在的书法,到处都是斜斜倒倒、歪歪扭扭,这反映了风气不正。

书法不可能成为一种专业,但它是“非专业职业”。什么叫“非专业职业”?就是说它是在做一门学问,但又不是职业,不是什么都不干,天天写字就可以把字写好了。我们看历史上,王羲之是右将军,国之栋梁,颜真卿是平原太守,苏东坡也是政府要员,他们都是一生在忙,哪里是天天专门就写字?在历史上哪里有专业的书法家?

我们的哲学系统和西方是不同的,我们的书法也好,医学也好,都是文化,西方是技术。我们的中医可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是西方医学所不能理解的。而书法,我们的书法家不是专门写书法的,属于秀才学先生——一夜成,因为有文化做基础。



附:

颜真卿书法的正大气象与生动活脱之美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云:“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范文澜曾云:“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范文澜《中国通史》)苏轼将颜真卿的书法看成是集古今大成者,而范文澜则将颜真卿书法视为盛唐书法的代表。颜体书法自唐后历代书家研习效法不衰,但许多人机械地其写成呆板、粗大笨、丑拙,亦有称颜体为丑陋叉脚汉,或恶札之祖。此显为不识颜书之妙之所至。那么颜真卿书法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精髓到底若何?颜真卿一生书作写碑丰硕,风格丰富多样,他的书艺探求流变历程又是如何?下面我们也就对其奥秘进行的尝试解读。

一、 丰富灿烂、风格多变的颜真卿书法

颜真卿书迹流传后世,宋府达800余件,当代《中国书法全集 颜真卿卷》收其碑帖52件,可谓浩富。且其风格繁丰,面目多样,楷草兼善。而尤以楷书,最能体现盛唐精神气象。我们这里对其主要碑刻书迹做一不同风格美的浏览。

《王琳墓志》为其33岁所书,清瘦虚和,点画灵动;

《郭虚己墓志》为其41岁所书,精整劲健,遒丽明净;

《多宝塔碑》为其44岁书,中规入矩,法度森严;

《东方朔画赞》为其46岁书,气势磅礴,雄浑清雄;

《祭侄稿》《祭伯父稿》,为其50岁书,任情恣性,笔墨酣畅;

《郭氏家庙碑》,56岁书,雄浑郁勃,劲健清拔;

《马伏波》,60岁书,端庄静谧,丰腴圆劲;

《麻姑仙坛记》,63岁书,平正宽结,笔沉气厚;

《大唐中兴颂》,63岁书,《八关斋》,64岁书,中实气满,笔势雄健;

《宋璟碑》,《臧怀恪》,《元结墓碑》,64岁书,虚和秀劲,骨肉挺匀。

《裴将军诗帖》,64岁书,正草相间,生动奇崛;

《干禄字书》,66岁书,平正规矩,方整谨严;

《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66岁书,中正凝练,绵劲悠由;

《刘中使帖》,67岁书,酣畅淋漓,驰骋奔放;

《江淮贴》,69岁书,萧散简远,飘逸流美;

《李玄靖碑》,69岁书,疏宕圆劲,从容活脱;

《颜勤礼碑》,71岁书,横细竖粗,雄浑灵透;

《颜氏家庙碑》,72岁书,浑厚敦实,融容庄重。

总的看来,颜真卿书法有大致三个阶段的变过程。即46岁前以追求清瘦精整书风为主;46岁至63岁,以追求雄浑大气为主;64岁后则走向虚和从容、自由变化表现阶段。

46岁为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面对即将爆发的叛乱,严峻的形势和强烈的济世责任担当,使其书风由既往的精巧走向雄浑大气巨变。在经历了血的抗击、护国战争之后,壮烈的情怀以大笔大字的挥洒探索出雄浑笔意的表达效果。64岁后人生的练达洞识使其复归从容,平正中有情趣,端庄中有活波。生动、灵动之美感人之美尽在不激不历之中。那是含纳尘世万象的大美。


二、 颜真卿书法的端庄中正、庙堂之美

艺术追求趣味、丰富、生动、感人。艺术家往往将其目标锁定于追求奇崛、追求倚侧、与变化。但实际上追求中正,追求端庄,也是一种感人的艺术表现形式,这就是追求中正之美,追求庙堂之气。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启心章》云:“若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是力求生动的行草书审美创作论。但若追求正大气象,追求庙堂之美,则非平正、中正、端庄而不可臻。当我们看过了舞台剧烈跳跃的芭蕾等舞蹈之后,我们再看一看国庆阅兵式,看一看仪仗队正步走,甚至看一看天安门广场执勤站立的哨兵,我们也许会感受到另一种震撼的美。

设想华夏兴盛之即的大唐,国力鼎盛,万国来朝,除了如剧烈舞蹈之外的狂草之外,更能显示帝国庙堂之气的不正是一种法度完备,具理性之美的中正、雄浑楷书之美吗?这种美从初唐即开始步步维建。动乱变幻的六朝北碑是斜划倚侧紧结的,它正好是那个以奇制胜时代风尚的反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结字上开始走向了平正、中正和端庄,但其笔画瘦劲,甚至纤细,虽有清秀之美,但与勃勃向上、恢恢宏大的时代气象还不能相适应。秦汉篆籀中锋和蚕头燕尾之中实气厚在“屋漏痕”灵感的启示下,运用于楷书笔法;佛道造像的端庄平正与佛经的平划宽结使楷书的结体找到了中正正大端庄的理想形式。在颜真卿乃师张旭请教书学时,他对梁武帝笔法十二意的理解就变成:“,“纵谓”,“称谓大小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的表现手法。我们从颜真卿的书法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其46岁之前的书作笔画是较偏于瘦劲,风格与初唐欧虞、褚是相近的。从其46岁书《东方朔画赞》始,笔画开始运用篆籀汉隶笔法,变得以中锋为主,笔画变得中实饱满。56岁所书《郭氏家庙碑》,已是雄浑郁勃而不失清在60岁之后,以《马伏波》为标志,结字更趋平正方整,用笔更加圆劲。特别是63岁所书《麻姑仙坛记》,使颜体的端庄、中正,具庙堂气之审美书风走向成熟完善。至此我们再来领会范文澜“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便会知道其所言不虚。64岁后以《宋璟碑》为标志,则是重在从容自在的意境下,以自由表现之姿,在端庄中正为主体风格下,追求内在的灵动、活脱、生趣变化。成就其不仅具正大气象,且具内在灵秀、斑斓多姿的颜真卿书风。苏轼曾评之曰:“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朱长文《续书断》列颜真卿书为神品,并云:“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三、颜真卿书法的生动活脱之美

颜真卿书法在追求正大、宽博、雄浑审美意象的目标下,用笔主用中锋,结字走向平正,这势必带来其书风的状如算子之呆板与僵化。显然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南唐李后主即曾称之为:如叉手并足之田舍翁。米芾《海岳名言》,一方面推崇颜真卿的行书,一方面则批其楷书:“颜鲁公行书可教,真便入俗品”。其实这是不加细审的偏颇之论。一般来讲,取宏大难免失却细腻,取细腻娟秀则不免丢舍壮美。熊与掌岂可兼得?但杰出的艺术家往往能够兼而有之。如齐白石作大写意花鸟,画师的大写意中往往有细腻的鸟虫可供赏者做更深层跨越两极之品鉴。颜真卿在融合创造了其中正、端庄、宏大整体楷书形象特征的同时,也注意调动尽可能的手法增加其书艺的生动、活脱、丰富、趣味的感人性。许多后世学顔者都陷入呆、板、粗、笨、拙误区,那是没有真正认识领会和掌握颜真卿书法真髓所致之偏颇。我们细观颜真卿每一件碑书遗作,皆无板滞僵化之气,而是件件生动丰富,骨肉筋血气倶存。那么颜体书法是如何在总体平正的情况下达到这一效果的呢?下面我们则试作解析。

1、点划凝练独立,笔笔断而后生。楷书本是笔笔规矩,起止交代清楚的。而颜真卿楷书更是强化了每一点划的独立性,其手法是采用断、离、凝练之笔与组合关系。这些手法较集中地表现在《元结墓志》《李玄靖碑》《宋璟碑》中。如其《元结墓志》中的“书”“忠”“君”横折笔皆作断开,分为两笔写。许多紧挨相连的笔画,如《元结墓志》“后”“孙”等字,“昭”之“刀”的处理,及《李玄靖碑》中的“江”“高”等字,诸多笔画皆作独立分离状。而“日”“月”“目”中的横画,皆由左行至中断即收讫,右侧皆留出较大空间,以显空灵。

2、 点划皆作顾盼照应。孙过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以使转为形质。”实际书之高妙者,点划和形质皆是形质,也皆当有情性,书乃有体,同时有情性,而生动倶现。而情性又当以形质来反映体现。情性的体现无非笔力、笔势之神韵和点划之间的顾盼呼应。但观颜书之点,皆无直点、板点,而是皆呈不同角度形态摇曳生姿的互相顾盼映照状。特别是一些点的映带出丝更增加了其顾盼映照关系。而其笔画虽讲究笔笔独立、笔笔断,但也是互相照应,存笔断而意连之态。

3、化直为曲,笔曲势直。颜书的结字以方整为总体形态,但具体到每一笔画则是无笔不曲,同时作为主笔画的横竖又是笔曲势直的。撇捺抛戈之笔本为曲线,自不必论。单看横画,其或上仰、或下俯,皆作橫勒曲线状,竖画则或外抱、或内偃,除非对称中竖之笔,皆作不同角度倾斜或弧度之变化,而整体结字上相照应,呈笔曲势之态。在总体庄重的形态下增加生动之意味。

4、粗细变化之调整对比,增加醒目之效果。横细竖粗是颜书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一表现手法在《郭虚己墓志》中即已体现,在《多宝塔》中已很明显,而在《颜勤礼》中则表现最为突出。周秦篆籀以等粗线为主,汉隶以横粗竖细体现宽博气厚为主。南北朝碑斜划紧结,无论横竖粗细变化,隋代写经有呈横细竖粗之笔,颜真卿强化这一笔法,意在凸显结字端庄之纵势,并增加字的的活脱灵动。

5、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楷书体现的是理性美,界格方圆,森严壁垒是正常的章法表现形式。但颜真卿楷书却多有行无列形式。这几乎是除其早期书写的《王琳墓志》《郭虚己墓志》《干禄字书》及《颜氏家庙碑》之外的一贯风格。即便是法度森严用笔精谨的《多宝塔》,也是有行无列,在画好的竖行内纵笔书写,而且字与字之间几不留空间,即字字上下挨着写。这实际是用行草的章法写楷书。这一章法形式自然保证了行的顺畅规范,也为书者结字自由发挥提供了较灵活空间。它也使得颜书在表现理性美的同时,也增加了丰富自由变化审美属性。

6、天圆地方,同画异形。地方指每字所占位置为方形,天圆则只笔的挥运空间是自由圆形。也可以说在有限的方字空间,笔画的书写要有发于纸外的笔势、意象张力。在具体结字上,横画结构,上下笔画平齐撑边,中简笔画呈上右下左放射状参差不齐之斜划。如《李玄靖碑》只“唐”“君”“郡”“焉”“书”等字。多横画排列之笔,不仅呈放射状不同倾斜角度,而且长短不齐,纵向竖笔则是中竖外斜。如“山”“州”等字。

7、曲画饱满如弓,蓄势藏经。颜书许多竖画变曲,如竖勾之笔,口形右部之竖多变为向右弓之弧。而戈勾及托底“也”“己”抛勾,曲笔更是夸张突出。这些笔画的强化表现增加了字体的动态变化之美。

8、密可走马,疏不透风。邓石如谈结字之妙,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在强调结字疏密关系。而此处所谓“密可走马,疏不透风”,乃言颜书调整疏密不同结构字时的一种技巧方法和达到的视觉效果。即对于简单笔画的字,笔画加粗,笔势增强,因具“疏不透风之感”。如《李玄靖碑》“一”“大”“夫”“公”等字。而对于繁密之笔画,则采用凝练、细小笔画处理,虽笔画繁多,但成字则有可走马疏朗之感觉。如“荣”“国”“庙”“遂”“避”,《颜家庙》之“袭”“随”等字。昔吾郡马良辰先生为谈楷书之妙,言及此说。验之颜楷,诚不诬也。

9、弱化圭角,增加圆势的写意表现手法。颜楷自60岁后,楷书起、转、止圭角大为弱化。横、竖画起笔多表现为轻松娴雅的如蚕头、如篆籀之圆笔形态。转折或圆转,或另以圆笔起笔,收笔也多为藏锋轻逮,了无早期如《多宝塔》之顿按。或称颜楷晚年具写意之态,即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