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系建校 相聚同济】 上海建筑材料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

 hlg2009 2018-03-13

——热烈庆贺上海建材学校74、75届毕业生45年后师生喜相逢

情系建校,感恩同济,

守望互助,携梦前行!

    2018年3月3日,在离开建材校园45年后,建校七四届、七五届9个班级240多名师生相聚同济,感念母校。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一天,值得纪念的一天!

昨天是传统佳节元宵节,今天我们相聚同济。

这是大家期待了两年实现的愿望!

清早七点多同学老师就陆陆续续进入四平路同济大门。在同济广场;在塑像前大家相遇相认重相识。有说不完的话语有道不尽的感慨......




    九时许,同学老师移步南楼阶梯教室开始正式聚会议程。

大会由吴群逸主持。

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雷星晖;同济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郑晓蕾也到会祝贺;

市领导、上海市人大副主任、同学钟燕群也出席今天的相聚活动。

首先在激动兴奋相认中主持人一一介绍了今天出席的所有当年的老师;

出席的老师有:

钱福勤:机电专业支部书记

齐永振:硅酸盐专业党支部书记

王斌:机电教研组长

陆嘉宝:电气专业教师

袁才俊:电气专业教师

钱雪峰:硅酸盐专业教师

曹育山:硅酸盐专业教师

李志明:硅酸盐专业教师

施中才:硅酸盐专业制图教师

袁澧荣:硅酸盐专业教师

黄林金:机装班实习教师

陈大英:玻7201班辅导员

徐志伟:电7202班辅导员

王梅萍:玻7303班辅导员


接着介绍了今天的议程:

一、同济大学校友会领导致词;

二、播放同济大学“百年校史”录像;

三、原上海建材学院老师代表致词;

四、上海建材学院校友代表致答谢词;

五、颁发“同济大学校友会纪念章”。



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校友总会副会长雷星晖 到会致词

雷副校长介绍了同济大学的规模与近况,谈到了1996年上海建材学院并入同济以及2000年上海铁道学院并入同济后现在就读本科、硕士、研究生人数、教师规模。

目前,同济大学在世界建筑类设计排名第一。


接着观看 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百年校史”纪录片

第三个议程请原上海建材学院老师代表钱福勤老师(机电专业支部书记)致词

第四个议程,上海建材校友代表致答谢词

——阮莉珠:(发言摘要)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昨天是阖家团聚的元宵佳节,今天是我们建校师生相聚的美好时光。在离开建材校园45年后,建校七四届、七五届9个班级240多名师生相聚同济,感念母校。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一天,值得纪念的一天!

记得1972年秋天,我们机、电、玻纤3个专业6个班级共300多名新生进入当时的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在欢迎新生的开学典礼上,我作为学生代表上台作了发言。这次离校45年后的师生聚会,活动筹备组又推选我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深感荣幸,这也算作有始有终吧。

看到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想必所有人的思绪都穿越时光隧道,飞回到上世纪70年代了吧?回看年轻时曾经走过的路,当年风华正茂,意气奋发;如今已然年过花甲,双鬓染霜。45年弹指一挥间,45年沧桑巨变,45年欣喜重逢。此时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是否让我们陡生万千感慨?今天我们在这里汇聚一堂,那是因为我们曾共同拥有过一段最美好的芳华年代,建材校园蕴藏着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

我们首先要感谢建校的老师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母校曾经培育了无数莘莘学子,桃李遍天下。是你们,呕心沥血,传授我们学识能力;是你们,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做人做事,为我们成长成才夯实了基础。

......

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建功立业。经过几十年打拼 目前都已殊途同归,拥有同一个身份一一退休职工。

60-70岁,是人生的又一黄金时期。身体尚健康,有钱又有闲。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按自己的心愿好好享受晚年生活。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杨绛先生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客……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如意!谢谢大家!

市领导、本届上海市人大副主任钟燕群同学(74届校友)即兴发言:

今天是以建材学校学生的身份回学校来看看老师,和同学相聚。

踏进校园第一个感觉就是所看到老师(刚才说话的钱福勤老师是当时我的入党介绍人)听到你刚才铿锵有力的说话声和看到的老师们身体那么健康。有许多老师已经40多年没见了。但是一看到你们就可以马上认出来。所以我们非常感慨,看到老师的健康,我们非常高兴。

另外,同学之间我们也很感慨。

我们都变得有点面目全非了。刚才袁莉珠说了我们已经相见不相识。班级里的同学专业里的同学大家见了很多已经认不出来了。就像刚才钱老师说的我们从少男少女已经变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建材学校是有两个可以这样形容:
一个是我们成年的地方。刚进校的时候我们都是懵懂的少男少女。第一次在学校里过集体生活,接受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知识,教我们怎么独立的生活。还有我印象很深,学校里面好像是在教务楼做一个什么工程(防空洞)。晚上参加义务劳动拉水泥小车。想这种场面现在还历历在目。我们在这学校里面,正式跨入了成年人的行列。

第二个建材学校也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大家都讲校园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特别是文革以后,当时还没有正式恢复高考。玻纤硅酸盐、机、电,这些班里,我们确实还是学到了许多东西。今天许多都是机电专业的老师。还有一些其他的老师。很多都是你们传授给我们的。

大家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在这里,人生就变得五彩缤纷了。

恢复高考以后我们有许多同学又参加了高考。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进入了工厂或者进入了哪个领域工作。所有这一切,回想起这四十五年前,这是我们成年的地方,也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所以45年后我们重新回到这个校园。应该由衷要感谢各位在座老师和所有没来的老师。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感谢你们的培养教育。同时也借次机会衷心地对同学们道一声,开始了退休生活,这是一段新的美好的生活,祝愿你们在新的生活一样幸福快乐安康!也祝愿我们所有的老师健康长寿!阖家幸福!
谢谢!



会前花絮:

同学老师在校门口、同济广场相见交谈。

钟燕群同学问候老师们:

原来的同学,后来又在耀华玻璃厂一起工作的同事聊的话题更多了......

合影的时候,老同学们的笑容是那么灿烂!

耀华玻璃厂设备科老同事们一起合影 “同济天下”



在塑像前拍个集体照,共同为欢聚合影:

老师们合影

学生都全是花甲之年,老师们也步入了耄耋之年,且都精神冏烁。


电7202班:

机7201班:

玻7201班:

玻7202班:

电7201班:




在衷和楼门口大合影:





同济校友会返校纪念:



情系建校,相聚同济 活动筹备组工作人员合影:



岁月虽远,但情正浓,让我们把握和珍惜这次难得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喜悦。



重回原来校区,现为上海财经大学校址:

教学楼“毓秀楼”前合影






毓秀楼有着65年历史的建筑

还记得进楼要穿过的走廊吗?

还记得教室的窗外吗?还记得奔跑的地方、操场、足球场、篮球场、跑道吗?

课间漫步的地方

大礼堂




【第二部分】

上海建筑材料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创建于1953年9月,属国家建材局和上海市双重领导,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文科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占地380亩(含部分家属区),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1.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3万平方米。设有功能完备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等教学设施及大礼堂、多功能会议厅和大学生俱乐部等学生活动场所。校区不仅环境古朴优雅、绿树成荫,而且与一路之间的复旦大学和一墙之隔的上海财经大学相邻,四十多年来,院名经过十次更动,1996年7月并入同济大学,为同济大学沪东校区。2009年初,沪东校区整体移交上海财经大学。

创建演变史:

 1953年上海建筑工程学校创建。

由杭州土木工程学校(部分)并入上海建筑工程学校 杭州土木工程学校

(参见江苏:“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历史沿革” )

1958年上海建筑工程学校更名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8年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1959年建筑工程部上海干部学校并入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同济大学(建材系)并入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同期: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上海耀华玻璃厂建材工业学校;

上海耀华玻璃厂建材工业学校升格上海建筑材料工业721工人大学;

上海建筑材料工业721工人大学升格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1985年上海建筑材料专科学校升格为上海建筑材料学院。

1997年上海建筑材料学院撤销,并入同济大学。

参见上海:“同济大学(……)历史沿

1960年3月2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决定,以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和同济大学硅酸盐、塑料、材料性能学3个专业为基础,建立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简称“上海建材学院”);发展规模为6000—8000人,建院地址拟在同济大学西边空旷地区,同济大学王涛任校长兼院长。

5月15日,上海建材学院在建材专科学校原址成立。

同年8月,学校决定:

① 建材系的构件、硅酸盐、材料性能学和塑料4专业及其学生划归建材学院;化学专业及其学生划归同济大学数理力学系;

② 建材系约60%教师调入建材学院;建材学院构件、硅酸盐、材料性能学和塑料四个专业的师资,从原建材系硅酸盐、建筑材料和构件、化学3个教研组中抽调;

③ 撤销建材系及下设的硅酸盐教研组;原建材系建筑材料与构件、建筑材料两实验室划归建工系;化学教研组和化学实验室划归数理力学系;

④原建筑材料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由同济大学配主任,建材学院配副主任,双方共管、共享;

⑤ 原建材系党政领导,按上报名单调归上海建材学院;

⑥ 学校在本年度内应给原建材系的经费如何分拨,由双方总务处和财务科研究;

⑦部分职工和专业划归上海建材学院后,行政关系自9月1日起正式划入该学院。

8月15日,上海市委任命黄蕴元为上海建材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长,免去同济大学建材系主任职务。

    9月6日,两校党委商定,建材系的党政工团等一切组织关系由建材学院党委领导;调学校的76名干部、教师去上海建材学院。

    1961年3月7日,建工部为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使部属学校合理布局,决定撤销上海建材学院;原属同济大学建材系部分,返回同济;专科停办(1959年招收的2年制专科办到暑期为止)。

    7月30日,上海建材学院正式撤销,学校改名为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后经发展,又成为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原大学部的混凝土及建筑制品工艺、硅酸盐工艺、建筑塑料工艺、建筑材料性能学和化学5个专业,共843名学生并入同济大学。

    1961年4月,黄蕴元重新出任建材系主任。11月,建材系硅酸盐工学教研组下设硅酸盐试验室;化学实验室分为基础化学、应用化学两实验室。
    1965年5月25日,学校决定建材系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从1965—1966学年第一学期起试行半工半读。当年入学新生64人,固定生产基地为上海混凝土制品一厂,学制5年,计划进行理论教学104周,生产劳动73周。
    1969年5月至1976年7月,建材系到各地企业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教学基地,实行厂校挂钩、开门办学;实行从社(厂)来回到社(厂)去的定向招生,进行半工半读试点。1971年2月,成立建筑材料专业连队。1973年3月9日,建材系恢复教研室建制,成立了水泥专业、制品专业和化学专业3个教研室。
    1978年5月,黄蕴元任系主任。1979年2月27日,建筑材料系改名建筑材料科学及工程系,下设硅酸盐材料科学与工程、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硅酸盐物理化学、建筑材料性能学和化学5个教研室及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室。当年,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室承担的教育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混凝土材料组分、结构、界面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负责人为黄蕴元)启动,拨款10万元。11月28日,校长批准成立高、中、初级科研人员结合的黄蕴元科研组。
1    979年8月6日,建筑材料科学及工程系改名为建筑材料工程系;硅酸盐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改称硅酸盐材料教研室,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教研室改称混凝土材料及制品教研室,另外,还设了高分子材料教研室。1982年3月,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8名毕业研究生(1978年级4人,1979年级4人)成为首批被授予我国工学硕士学位人员。1983年7月14日,建筑材料科学研究室恢复原名建筑材料研究室,专职人员29人。1984年11月30日,建材系增设金属材料研究室。1984年12月7日,成立同济材料技术研究开发公司,以转让科技成果、承办测试分析、承接工程设计、组织技术攻关、提供实用技术、受理引进咨询、洽谈联合经营、培训科技人才和代办文献翻译等方式,提供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该公司于1986年3月停业)。1985年6月18日,陆平通过答辨成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首位工学博士。
    1987年2月20日,建筑材料工程系改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简称“材料系”),陈志源为主任。

    1988年4月27日起,学校以非金属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之名,申报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7月22日,国家教委批准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为高校重点学科点。

    1989年6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第四批有权自审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学校自审批准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包括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建筑材料和硅酸盐材料专业。

    1995年9月,世行贷款项目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组验收。

    1988年7月,材料系下设玻璃陶瓷研究所(次年7月,改为玻璃陶瓷研究室)。

    1993年1月,学校成立微粉碎技术研究所,挂靠材料系。

    1994年4月,材料系成立上海同济四维科贸公司,取得《科技经营证书》。
    1996年7月,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材料工程系和上海城市建设学院的建筑材料教研室并入同济大学材料系。材料系当时教职工总数为182人,其中并入89人。

    9月27日,学校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材料学院)筹备小组。

    10月7日,成立材料学院(筹)。12月2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首任院长王新友。
    2002年7月,学院与上海宝钢集团五钢有限公司共建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应用开发重点实验室。
    2003年9月10日,实施“撤系建所”改革,撤销原有的“系、所、室”建制,建立以科学研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研究所建制。同年9月22日成立水泥基材料研究所等12个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