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裴春桥与《如梦录》

 d大羊 2018-03-13


    明末遗民无名氏著《如梦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书,更是研究明代开封的珍贵文献。所以,史学界极其重视此书,并经常引用。

    常茂徕依据裴氏藏本修订《如梦录》

    早在1935年,我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周作人,以“不知”为笔名发表文章说,《如梦录》是他非常喜欢的书。他写道:“友人从开封来,送我河南官书局所刻的几种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册无名氏的《如梦录》。这是一个明末的遗老所撰,记录了汴梁鼎盛时情景,犹宋遗民著之《梦华》《梦粱》也。”同时,他又说,《如梦录》“向无刻本”“至咸丰二年(1852年)汴人常茂徕始据裴氏藏本参订付梓”。这说明,常茂徕修订《如梦录》的依据是裴氏藏本。(见1935年8月3日《华北日报》)所以,当《如梦录》付梓前,常茂徕写《序》时,一开头就说:“是书《如梦录》盖仿《东京梦华录》而作。予物色三十年不可得,今年秋,晤裴君春桥,始获见之。”所以,《如梦录》的修订与付梓,均与裴春桥密切相关。裴春桥因何藏有当时极其稀缺的《如梦录》?为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查考裴春桥的个人经历及其家庭背景。

    裴春桥的个人经历

裴春桥,即裴隽。裴隽(1786—?),原名裴奉青,字春桥,河南开封人。孔宪易教授校注的《如梦录》,误将裴春桥说成鄢陵人,可能因其孙裴维俊在鄢陵居住,或因鄢陵有裴家陵墓的缘故。其实,早在光绪年间修订《祥符县志》时,就对裴隽有记载。《祥符县志》卷十七有裴隽传:“裴隽,字春桥,祥符人。幼聪敏,读书目数行下。事亲孝,遭母丧,哀痛泣血,几绝饮食。学期不屑屑于记诵,一试不售辄弃去,笔耕为业。家无擔石,晏如也。遇人贫乏,倾囊不吝。尤好劝人为善,务期改悔。工诗、文、书、画,并善指墨。年八十三卒。著有《逸叟画谱》、《吟药室诗文稿》、《算法》各集行世。子季芳,进士,刑部员外郎。”。据此可知,裴春桥是一位既能能写诗、写文,又擅书法和绘画的文人。其诗文和书画水平都很高,达到了县志记载的程度。另据河南省清风拍卖行有限公司在网上发布的消息,在2013年12月,该行拍卖裴春桥42岁时所擅长的指画竹子条幅一件,上有他的题词“戊子夏日写”“春桥裴隽指墨”,加盖的印章是“臣隽之印” 和“指头生活”。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的范曾,又在此条幅上写了题词,认为此画堪称“佳作”,其艺术水平在“顾安夏泉之间”。顾安,是擅画竹墨的元代画家;夏泉,是明代画竹墨的大师。河南大学收藏的常茂徕遗稿《怡古堂文钞》中,有《裴春桥六面石印跋》一文,说明裴春桥还藏有金石。此外,在《祥符县志》的《人物志》中,还有裴春桥嗣子裴季芳传,但也未涉及裴春桥收藏《如梦录》之事。1946年裴志玺修订的《裴氏世谱》,记载了裴春桥的简历:“隽,振五子,字春桥,监生,封奉直大夫,内阁中书加三级。”据此可知,裴春桥终生未仕,他所得的官衔都是虚衔,因其子裴季芳任内阁中书和军机章京,才使他获得了官衔。应注意的是,在《祥符县志》中的裴季芳传,着重描述他为官清廉,说他虽因“京秩禄薄,家无石担”,但能“处之怡如”,又说,他“通籍二十年,若儒素”。这表明,裴季芳虽长期为官,却如同普通知识分子一般。总之,裴春桥本人一生无官职,经济能力有限,儿子虽为官,但清廉,也不会给他太多钱财。所以,裴春桥不具备购买稀缺珍本的经济能力,他所藏《如梦录》,可能是上代留下的。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家庭背景。

    裴春桥的家庭背景

    裴春桥系唐代名相裴度后裔,祖籍山西曲沃。裴春桥的父亲裴振(1746-1795年),曾任安徽亳州知州,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被罢,不久,由安徽亳州移居开封。当时才五、六岁的裴春桥和比他大3岁的五哥裴奉曾随迁。因裴春桥、裴奉曾两人在开封就读,遂入汴籍,成为开封裴氏的第一代。依据裴氏家谱、《裴母查宜人墓志铭》及其后代的朱卷,可知裴春桥上代之简况。

    裴春桥的祖父裴玉圃(1725-1807年),原名裴昇文。祖母查容端,字淑正,是天津大盐商查日乾的孙女、文化名人查为仁之三女。清代著名历史学家、目录学家章学诚在所写《裴母查宜人墓志铭》中说,裴玉圃因“旧家中落”,而随父到京师谋职,“就甥馆于天津”。这就是说,裴玉圃曾在岳父所设学馆任职。后来,他任江西的小官。裴玉圃的职务表明,他经济能力有限,不大可能购买、收藏《如梦录》。但是,裴玉圃妻查容端拥有《如梦录》的可能性很大。查容端不仅娘家有钱并藏有大量书画,而且她本人富有文采,懂得文献的价值。她著《晓镜阁稿》。恽珠编选的《国朝闺媛正始集》收入了她写的《秋灯》诗,在此诗的标题下,记载了她教长子裴振读书的情况:“振,字西鹭,乾隆乙未进士,年五岁,即能诵唐诗百首,皆容端口授也。”查容端出身豪门,她家修建了天津名园水西庄。她的父亲查为仁(1695-1749年),字心谷,号莲坡。查为仁因科场失意,摒绝仕途,专心治学。他利用自家的雄厚财力,广置图书金石,结纳南北文人学者。当时,不少名人曾寓居水西庄,他们与查为仁在此吟诗作赋、挥毫书画、研究经史,产生了大量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作品。查为仁著有《庶塘未定稿》《莲坡诗话》等,查为仁与厉鹗合笺的《绝妙好词笺》被收入《四库全书》。在查家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其女眷多能写作诗词。她们的部分诗作收入梅成栋编纂的《津门诗钞》中,成为此书的第二十卷,其中,有查容端咏颂水西庄的诗两首。近年出版的大型画册《水西余韵》,由天津市政协和天津市博物馆合编。该画册中的《兰闺清韵》,是查为仁诸女儿、儿媳等人为送别查为仁之二女查调风出阁时的词作手迹,其中的查容端作品,格调高雅、字迹娟秀。章学诚高度评价查容端的才华,说她“通毛郑诗,尤精《昭明文选》、唐宋大家之文。于诗喜白氏乐府、陆氏剑南诸作,涉笔咏歌,辄得其似”(见《裴母查宜人墓志铭》)。查容端文化素养高,她必然明白稀缺珍本《如梦录》的价值。查家豪富,又极其重视文化,他家陪送女儿的妆奁,除金玉珠宝之外,再放几件文物、书籍,也在情理之中,故她拥有《如梦录》的可能性很大。

裴春桥的父亲裴振,母亲赵氏。裴振(1746-1795年),原名裴立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著《玩易楼存稿》诗文十卷,历任奉天府教授、安徽蒙城知县、亳州知州,署泗州直隶州等。他还担任过乾隆丙午(1785年)、己酉(1789年)两科的江南乡试同考官。他在安徽为官时,有突出政绩,也有失误。他任安徽蒙城县令时,遭遇天灾,灾民流离失所,他便开仓发放救济,“竭力赈济”;灾后,又“散牛种,给籽粮”,使灾区经济迅速恢复。(见西江编《将相文武 风流千古》)。他因救灾得力,升为亳州知州。在任亳州知州时,他请章学诚编纂《亳州志》。裴振为组织编写地方志,做了多种准备,在准备的各种参考材料中,可能有《如梦录》。不久,裴振被罢。《清实录》记:“查得前任知州裴振任内,有村民杨洪用斧砍伤伊妻魏氏,伊父杨士美拉救,误伤脑后致死,杨洪即行脱逃。经裴振亲诣验讯,差缉未获,未经详报。”因此,“将知州裴振革职”。章学诚章学诚认为,裴振只是因杨洪一案受到了牵连。他说:“闻振以误免官。”(见《章学诚遗书》卷十六”)被罢的裴振,在失意中选择的落脚之地,是文化名城开封。他的这一选择,有利于其子孙读书和发展。在开封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使裴氏的第一代能静心治学,到裴氏的第二代,则学业大进。在道咸年间,他家就有人取得了优异的科举成绩。道光二十七年(1843年),裴春桥子裴季芳中举;咸丰元年(1851年),裴春桥侄裴季勋中举。裴季芳和先裴季勋又都是联捷进士,即头一年中举,次年就考中了进士。所以,他二人考中进士之后,分别任内阁中书和候选知县,裴春桥自然欣喜不已。咸丰二年(1852年)年秋,66岁的裴春桥无私地将稀缺珍本《如梦录》提供给常茂徕。到了光绪年间,开封裴氏第三代的科举考试成绩更好,裴春桥的4个孙辈都有了功名并为官,其次孙裴维俊和侄孙裴维侒,在光绪元年(1875年)同榜中举,不久,裴维侒又考中进士,成钦点翰林,且仕途通达,官至二品。于是,裴春桥一家成了晚清开封有名的科举家族。裴志玺修订《裴氏世谱》时,特别记载了裴振“徙河南开封城”。

     根据以上介绍和分析,裴春桥藏的《如梦录》,大约不是他本人所购,可能是其祖母或父亲的藏书。

(原载2015年7月5日《汴梁晚报·品读开封》)

开封旧事2 来自画说开封 20: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