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培技术在花卉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在过去的40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 渗透到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成为生物工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和基本研究手段之一。现如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保持花 卉优良性状、培育脱毒苗木、保存种质资源等优势,因而在花卉种 苗繁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组织栽培;花卉 植物栽培技术虽然发展比较晚,但是在经过20世纪后的几十年, 经过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与奋斗,这项技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成熟。 尤其近40年以来,植物组培技术已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 遗传学、药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为快速繁育优 良品种,培育无毒苗木,进行突变筛选培育,药用植物工厂化生产, 种质保存和基因库建立等方面开辟了新途径,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 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现如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有保持花卉 优良性状、培育脱毒苗木、保存种质资源等优势,根据这些优势, 植物栽培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花卉的种苗繁殖与生产之中。 1 花卉领域中组织栽培优势 1.1 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 由于组织培养法繁殖作物的突出特点是快速,因此,对一些繁殖 系数低、不能用种子繁殖的“名、优、特、新、奇”等品种的繁殖, 意义更大。因为材料的单一个体性,所以遗传现状也是一致的,那 么在试验与生产整个过程中就能够达到微型化与精密化,既节约了 人力与物力,又能够更好的对培养基的成分、温度与湿度、光强度 与光质以及光周期进行有效控制,整年都可进行试验与生产,所以 在花卉培养方面的应用能够迅猛发展。通过离体的快速繁殖,加上 不受区域气候条件的影响,可以进行脱毒苗、新育成以及新引进, 还有稀缺语种与基因工程等等,较常规快数万乃至数十万数百万倍 的速度扩展增大繁殖,以提供更多的优质种苗。 在花卉的育种过程中,通过杂交与选种,增加了花卉品种种类与 花卉的颜色种类,以满足更多人们的需求。与此同时,却带来了一 些问题,由于子代很难有均一的变现造成基因类型的异质化太高。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优良性较高的植株加以分生,这样就可以得到与 母株一模一样的植株,其原因是组织栽培育苗是由母株的组织或者 器官等发展的,能够保持母株的全部特征,包括花的形状、颜色, 植株的形状,抗逆性等等。 1.2 脱毒苗木的培育 植物脱毒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方面。由于 观赏性的植物一般采用营养繁殖,比如在利用嫁接、分株等方法繁 殖时,病菌很容易由营养体、刀具或者土壤等传给下一代,这样就 加快了病毒的传播与积累,以至于病毒病对植物的危害也就随之变 严重。据相关统计表明,观赏性的植物的病毒已高达百种,并呈逐 年递增的趋势。观赏植物应得了病毒病,而对观赏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像百合、康乃馨等植物的鳞茎、球茎严重退化,兰科植物 的花变得小且少,而且造成花朵的畸形等,这些问题对其观赏价值 造成了影响,甚者可以导致其品种的灭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 发展,这也是我国花卉不能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长时间生产中可以得出,植物组织栽培技术可有效地去除植物体 内的病毒。病毒在感病植物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其数量也随部位与 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在靠近茎尖顶端的区域,越靠近病毒的浓度就 越低。因为分生区域内无维管束的原因,病毒的传递只能靠细胞间 的联系进行,比不上细胞分裂的速度与生长速度,所以在植株生长 点附近的病毒数量是非常稀少的。鉴于以上原因,在进行茎尖培养 时,在保证茎尖成活的前提下,茎尖越小越好,太大的话对于脱毒 有很大的影响,种类不同的植物与病毒,在切取茎尖的时候,大小 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是带一两个叶原基的0.2-0.5mm大小的茎尖。 1.3 保存种质资源 花卉生产是在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自然灾害和生 物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已有相当数量的植物 物种在地球上消失或正在消失。具有独特遗传性状的生物物种的绝 迹是一种不可挽回的损失,而通过组织培养,可保持母本的一切遗 传特性,并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又能延长保存期,以作为 种质资源未能突变与流失的保证。 2 花卉组培的途径 2.1 胚状体 在组织培养中,再生植株可通过与合子胚相似的胚胎发生过程, 即形成胚状体,再由胚状体发育成大量植株。一品红、玉兰等通常 采用此途径进行繁育。 2.2 生长点 茎尖或者是侧芽经过诱导而形成大量腋芽,进而获得幼小植株。 通过这个途径进行花卉组培发生变异的概率很小,品质比较均匀, 一般都采用这种途径。 2.3 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途径是外植体在经过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先形成愈伤组 织,之后经器官分化成芽体,以大量繁殖,这种途径比其他两种途 径都更易变异。 3 花卉组织培养的阶段 3.1 外植体材料的选取 无论是离体培养繁殖种苗,还是进行生物技术研究,培养材料的 选择都要从主要的植物入手。选取性状优良的种质或特殊的基因 型。对材料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提高成 功的几率,增加其实用的价值。对于许多种子植物,茎尖是最好的 选择部位,但是由于被才材料来源所限制,所以选择茎段,并且叶 片的材料来源很丰富,所以其利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对于较难培养 的植物来说,子叶与下胚轴是很好的选择。进行选材的时候,应该选取携带菌少、生长时间较短、生长较旺盛的材料,同时还要注意 选材的时期,一般在植物开始生长的时候进行采样,其他时候不利 于组织的培养。花药培养应在花粉发育到单核期时取材,这时比较 容易形成愈伤组织。对于器官的状态也有影响,花卉主轴越往上的 部位,经过组织培养而形成的器官,生长时间越短,且比较容易形 成器官。 3.2 材料的灭菌消毒处理 一般采取的预处理方法是,先对植物组织进行修整,去掉不需要 的部分,将准备使用的植物材料在流水中冲洗干净。经过预处理的 植物材料,其表面仍有很多细菌和真菌,因此还需进一步灭菌处理。 花卉植物组织的培养进行的是无菌的培养,这也就要求材料是不能 带菌的。从田间或者是温室切取材料的时候,要选健壮、没有病虫 的柱体作为母株,选择分生能力强的部位,这样有利于培养时的生 长。用浓度为70%的酒精,将其浸泡10-15〃进行消毒,之后用无 菌水冲洗两次,再进行3-15分钟的氯化汞浸泡,再用无菌水进行 3-4次的冲洗。以上这些操作均要求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这些材料 表面经过灭菌,在用无菌的滤纸吸掉水分,最后取几毫米所需的部 位,然后用解剖针或枪式镊子将材料接种到培养瓶内。 3.3 愈伤组织的诱导 将健壮、五病虫的花卉植株作为母株,并种植在室内或温室的经 过消毒的培养基上,在2-4星期之后,采取母株上刚生长的茎顶或 者芽体,用清水洗涤干净,再用浓度为70%的酒精进行15-30秒的 表面消毒,再用1.0g/升的升汞溶液进行10分钟左右的消毒,然后, 用无菌水进行5-7次的冲洗,再在超净台上,用无菌滤纸吸收材料 表面的水分,再取大小适当的茎尖或芽体放在培养基中,将培养的 温度控制在23℃-27℃之间,光照10-14小时/天,光照强度为 1000-2000勒克斯。 3.4 芽的分化及增殖 将初代培养产生的芽丛转入增殖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每瓶放 置3-4个芽丛,经过3-4周的培养可获得由30-40个腋芽形成的芽 丛及植株。 3.5 壮苗生根培养 不定芽经过繁殖之后,要将其转移到不含任何细胞分裂素、不含 任何激素、只好定量的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对其进行诱导生根,培 养4周后,可长成约4-5cm高并有5-6条根的健壮苗。
3.6 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 驯化的目的在于提高试管苗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提高光合 作用的能力,促使试管苗健壮,最终提高试管苗的成活率。移栽生 根苗是组织培养育苗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保证移栽的成活,才能 使快速育苗的目的达到。在对已经生根的瓶苗进行炼苗的时候,要 注意温度与光线的控制。将瓶子的位置经常做调整,以利于各个方向的均匀受光,在2-3天之后,可以将瓶盖拧松,以便空气的进入, 增强瓶苗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度,提高瓶苗的抗逆力。在瓶苗长到一 定大小即真叶5-6片或者苗高4-5cm、带有4-5条根的时候,将组 培苗进行开瓶炼苗,将苗上的培养基清洗掉,移栽至保水、透气性 好的基质或者苗床上。比较理想的基质是蛭石,将蛭石、河沙与园 土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组培苗移栽后初期适宜在适温、适湿的 环境下生长,并逐渐增加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行7-10天 的炼苗后,再进行移植,刚移植的一个星期之内,采用薄膜覆盖与 喷雾浇水的方式来保持湿度,并将50%-60%的阳光进行遮挡,再将 经过2-3星期驯化的试管苗移植在培养土中。由于组培苗的组织非 常幼嫩,以及抗逆力不强的原因,在移植的过程中易滋生杂菌,甚 至可能造成死亡的后果,所以在生长期的整个过程中,每隔7-10 天就要换一次杀菌剂进行杀菌预防,并且可以用浓度为0.1%的多菌 灵进行洗根,洗根后再用来浇水,这样就可以减少杂菌在首次幼苗 移栽的时候的危害。 4 花卉组织培养中易出现问题 4.1 试管苗的玻璃化 在形态解剖特征上玻璃苗表现为半透明状,茎尖顶端分生细胞较 小,叶表面缺少角质层蜡质,没有功能性气孔,不具有栅栏组织, 仅有海绵组织;茎叶的细胞体积大;液泡化程度高;肥质稀薄;细 胞核变小;细胞没有明显长轴。生理化特征上:细胞过度含水;还原糖、蔗糖、k、ca和cl离子浓度高;木质素、叶绿素、蛋白质、 肌醇、fe和cu的浓度明显较低。由于其组织畸形,吸收养料与光 合器官的功能缺失,分化能力也下降了很多,所以对于继续用作培 养基是很困难的,也很难移栽成活。众多的研究表明,影响玻璃化 发生的因素有材料的差异、激素的浓度、琼脂的浓度、环境的温度 等等。对于玻璃化有一些有效的措施被提出,比如控制光照时间, 大多数植物在每天10-12h为宜;将琼脂的浓度控制在0.8%,并要 在事前就除去杂质;将培养容器的相对温度提高,并用透气的封口 膜进行封口,将培养基中的激素比例调配得当。 4.2 褐变现象 花卉在进行组培的过程中分生褐变现象的原因是,建立外植体无 菌系的时候,伤害到了切口附近的细胞,使酚类化合物与多酚氧化 酶的分离状态遭到了破坏,二者相遇,形成醌类物质,这种致死性 的褐化物不但向外扩散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而且还会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再与蛋白质聚 合,致使组织代谢紊乱、组织生长停滞,到最后衰老死亡。褐变的 影响因素有很多,像品种的基因类型、部位的大小、取材时间等等, 对于这些影响和褐变的因素,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组培过程中 的褐变,比如选取外植体时要选取幼龄的,控制培养温度和光照强 度,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吸附剂,降低无机盐浓度等。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在产业上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研究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手 段。同时它具有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 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等特点,因此,必将为我 国的花卉产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植物组织培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名优花卉组织培养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文库上传者:xueshu99 |
|
来自: 文明世界拼图 > 《农业1.0/2.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