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霞光

 苏迷 2018-03-13

  在2017年苏州艺博会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陆小琴的核雕新作“太湖霞光”,当时心头一怔,几分诧异:核雕还能打开了雕?可因为忙,当时来不及细品,匆匆去办其他事了。不知为什么,那枚核雕“太湖霞光”老在我脑海里沉浮,挥之不去。于是,岁末我再次赶往陆小琴核雕艺术馆,去细细品赏这件有创新意义的核雕艺术品。

  陆小琴,光福人,从小爱画画,高中毕业后,做过苏绣和红木雕刻,2006年,拜许忠英为师,开始做核雕。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学艺第二年就向核舟进发。2013年,她的核雕“二十四孝”摘得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之后,创作热情不断点燃,创新作品捷报频传,从整身八仙到金陵十二钗,从梁祝故事到成语核解。她追求作品的原创性,讲究市场接受度。

  小琴生在太湖边,她深深地爱着太湖,一直希望用核雕表现太湖美。2017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觅得一颗打开的橄榄核,突发奇想:把核处理成一个有大约90度角的立体画面,形成水天一色的天际线,这样便可以辽阔地表现太湖美。核之底部,雕琢湖边景色,湖中景观:寒梅傲立、渔舟破浪、渔民劳作、波光粼粼。核之立面表现水天景色:水天一色、黛山层层,一轮朝阳冲云破雾、喷薄而来。亮点是霞光。为了渲染霞光万丈的景象,小琴将橄核的局部雕琢得薄如蝉翼,吹弹可破,这是前人从未曾尝试过的技法,并无案例可参照,她不厌其烦、反反复复。为展现霞光丰富的光线变幻,小琴需寻找出那恰到好处的大小、厚薄与层次,只有通过透光度、呈现度的一次又一次比对。这差异,在旁人也许根本就看不出来,但在小琴眼里,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她觉得这是一个手工艺人最根本的坚守:以技艺动人、以工艺传世。

  太湖霞光美,美在留白。中国传统绘画讲究留白,但大不盈寸、指掌之间的核雕如何留白?小琴以刀代笔,以“空”表现万顷太湖,竟与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太湖霞光美,美在诗意。小琴的新作如一首诗,或者说,她是以核作诗,所雕琢的意象,皆是诗作的伏笔。远山、梅花、扁舟、渔人、烟波,依次出现,为的是烘托全诗的核心和灵魂——霞光。这霞光可用“水澈霞光净”来形容,也可是“天际霞光入水中”的意境,这诗中有山水霞光、有梅香浮动、有渔歌唱吟、有烟波浩渺,声、色、味俱全,真可谓以诗入画、以画雕核,如诗如画。

  太湖霞光美,美在言志。古人说,诗言志,艺术是内心的表白。小琴的这件新作表现的是一番真、善、美的境界。在她的匠心雕琢下,自然风光之真、渔民晨起劳作之善、寒梅傲立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她的点睛之“笔”下,太湖霞光将这真、善、美的三重境界映照得更为活灵活现、浑然天成。我把那霞光解读为:是希望、是追求、是信念、是梦想。陆小琴说:“这霞光更是太湖人的品格与德行。”

  □叶正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