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如何在审核评估中秀出特色?

 文武不全 2018-03-14

“这轮审核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个学校要打造‘自己的尺子’。从我们搞评估的来讲,‘自己的尺子’的刻度源于这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同济大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亚东如是说。

 

在本轮审核评估中,“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是出现频次极高的金句。如果说,上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对高校基本办学质量的考察,那么本次审核评估则更多地鼓励高校能够办出自己的特色,而鼓励大学“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就是重要的体现之一。


那么,高校到底要怎样才能打造出一把适合自己的“尺子”?另外,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简称“质保体系”)的有序运行对于外部的周期性评估起到什么作用?2018年1月,《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与同济大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亚东教授探讨了这些问题。

 

《麦》

本轮审核评估不设量化标准,强调“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您认为大学应该如何量身打造“自己的尺子”?


李亚东:这轮审核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就是考虑要鼓励每一所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克服同质化,鼓励每一所大学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上办出一流,不断地追求卓越。另外,还有一个背景条件是,这些学校本身都接受过水平评估,我们认为学校基本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样一来就没有必要去搞统一的指标和标准,主要是鼓励大学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每个学校要打造“自己的尺子”,或者说各个学校要有一个各自的质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从我们搞评估的来讲,“自己的尺子”的刻度源于这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

 

在办学定位上,每个学校在办学定位上都会有一整套提法,比如有的学校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这是从范围上提的;从办学类型上,有的学校说自己是多科型或单科型或综合型,有的说是研究型或教学型或应用型;还有的说是国内一流或者国际一流等,这些都是学校制定的自身的办学定位,本身就是一种标准。比如说同济大学,我们强调的就是综合性、研究型和国际化。我们的办学定位依据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现在有十大门类学科专业,那肯定不是多科更不是单科,而是综合性;其次,我们现在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本科生,所以我们是往研究型方向发展的;再比如,国际化也有着坚实依据。同济大学原本就是德国人创办的学校,110多年以来始终没有间断过跟国外的合作,目前全校有留学生四五千人,比例超过在校生总数的12%。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也要符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办学历史等。这是办学定位上的一个刻度。

 

“打造自己的尺子”的另一个刻度就是人才培养。关于到底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考量,这个考量也与本校的学科类型、办学层次、办学传统相关。比如,我们学校提出努力使每一位进入同济的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成为具有“扎实基础、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社会责任”鲜明特征的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

 

这几个方面实际上包括了人才培养的三个纬度:一是知识,二是能力,三是素养或者说品格,这是一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虽然每所学校的培养目标都具有这三个维度,但是每个学校具体的表述或者人才的规格是不一样的。以同济大学和隔壁复旦大学为例,我们和复旦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就不一样。复旦大学强调的是培养“领袖人才”,而我们强调的是培养业界的“专业精英、社会栋梁”。

 

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是什么呢?复旦大学的社会学科优势更明显,所以该校培养的是在政界或思想界等领域具有领导才能的人,而我们同济大学的优势是工科,所以我们要培养能够到各个行业去干活并且成为骨干的专业精英。这就是同济和复旦的“尺子”的不同之处。就是说,大学量身打造自己的尺子一定要从办学定位和人才规格方面加以体现,这才是学校的刻度。

 

另外,专家组到学校去评估,不可能单纯地听一听学校提出的这些“口号”,更重要的是看学校的这把“标尺”是怎么落实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的。现在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认证更强调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首先关注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然后看培养目标,还要看具体的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主要描述学生毕业大概五年、十年以后在什么领域什么行业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毕业要求则是经过四年的培养,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毕业方面有哪些要求。

 

通常工程专业认证(包括华盛顿协议和悉尼协议),在毕业要求方面大约有“十二条”(各个国家具体情况或有不同),大概也包括知识、能力、素养这几方面,实质上就是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要清楚“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而我们的专家进校评估时都强调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相契合。通过这一评估要求,能够将“尺子”从学校层面细化落实到每个学院、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这也让新的审核评估与专业认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们打通。

 

实际上,专业认证除了强调培养方案里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还要看每一门课程是如何支撑这个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这就进一步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甚至课堂教学中,融入到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最终逐步融化到学生的血液里,做到进了这所学校的门,出来的时候就像这所学校的人。所以学校在量身打造“自己的尺子”时,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停留在学校层面的一两句口号,而要全程抓落实,融入到培养人才的各个环节中去。审核评估中,无论是做自评还是外部专家来做评估,都要按照这一路径、这一思路层层检查。

 

《麦》

校内质量保障系统是外部监督的基础。以同济大学的经验来看,质保体系的有序运行在学校迎接审核评估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李亚东:首先,我们要明确外部评估和学校内部自我质量保障体系实际上是两回事。外部的所有评估和认证都只是周期性的。比如说对整体院校的评估可能是四五年一次,又比如专业认证,每个专业认证最短的也有三年的有效期,长的有六七年,也就是说几年才会做一次。

 

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自身建立的一套常态化的质量监测评估和持续改进的机制,这个“常态化”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跟外部周期评估相关的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一套自我的评估制度。比如同济大学对专业评估明确四年一轮,不管外部评估来不来,我们自身反正是四年做一轮。当然,不是说一年把全校75个专业全部评估完,而是分批分期进行,比如说我们今年搞十几个,明年搞二十几个,反正这四年之内肯定要把所有的专业都评一遍。第二点,虽然我们内部的评估也叫周期性评估,但实际上我们每年都在评,只不过落到了不同的专业。

 

你是今年评,他是明年评,从整体上看,我们这种评估本身就是常态化的。除了这种专业评估,我们还有课程评估、试卷抽查等,此外还有常态化的教学督导听课等。也就是说外部评估所涉及的那些环节和要求基本上我们在常态下都在做,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试卷,或者说听课也好,我们都是常态化的。

 

而外部评估是周期性的,外部评估要的那些东西我们随时都可以提供。再比如自评报告,我们每年都在做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报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报告等,到了评估需要写自评报告时,我们把常态的这些资料一整理就出来了。所以有了运行良好的质保体系,外部评估时就不会增加太多负担,也不需要另外去做美化。

 

2014年,我当时在教育部评估中心任职,那时我们找了好几家大学做审核评估试点,他们都不太乐意,原因就是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而找到同济大学时,同济大学当场就答应了,这就和同济大学2004年起就开始建立内部质保体系这一背景有关。总之,如果学校平时把工作做到位,就能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

 

当然,对于全国大部分高校来说,现在提这个问题可能还为时尚早。很多高校刚刚才开始建设内部质保体系,或者说在审核评估的推动下才开始做,因为这次审核评估的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引导各个学校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内部质保体系对外部评估的作用可能在下一轮评估中会体现得更明显。

 

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出炉!教你4招炼成最强学科

必看!高校“双一流”建设如何做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

“双一流”建设进行时!如何科学制定短期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