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 | 国乐“二胡赋”

 文山书院 2018-03-14

夫琴也,民族瑰宝,乐坛仙葩“二胡”:历尽千年,跨越数代,几经兴衰,命途多舛。天降大任与华夏,神州诞生刘天华,祖师降临:救民族民乐于颓垣,挽中华音乐之狂澜。将二胡容装新换,荣登高雅殿堂。各大乐团,专设首席。顿时似狂飙席卷大地,如同惊雷响彻云霄。群星荟萃,名家辈出。乐坛名宿,丝弦大师:闵惠芬、王国潼琴圣乐仙;许讲德、宋飞、邓建栋、于红梅、陈军等位列仙班。春花秋月,斗转星移,各擅胜场。月盈日昃,姹紫嫣红,独领风骚。祖师刘天华十大名曲经久不衰,巨匠华彦钧三大金段乾坤荡漾。“悠悠古今曲,惬惬醉人心”。


    仙葩二胡,蕴天地之灵气,衔远古之俊风。扬雅士之雅好,载高士之高情。仙姿逸态,玉树临风。银轴玉柱,双弦垂情。紫檀红木,玉蟒共鸣。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竹君骏尾,左右逢通,御前护驾,汗马奇功。端庄典雅,谦卑仪容。操琴将帅,中军坐定。运筹帷幄,唤雨呼风;决胜于拨、弹、勾、泛、滑、揉、擞,玄妙之连、分、颤、顿、抛、跳弓。发千古幽情与弦上,抒万代黎庶之心声。煌煌兮,唤起国乐民族之光彩;灿灿兮,独显神州文化之文明。日月山川,皆成二胡名曲;亭阁楼台,荡最炫二胡魔弓。上奏识破天机之三才气韵,下拉惊世骇俗之百姓由衷。云霞千朵,可运指于斑斓之妙处;风情万种,尽付窈窕之阆苑仙容。凡夫俗子皆拉成曲,乐坛名宿开派立宗。使二胡,盖民乐高星之灿,凌神韵庙堂之雄。举国上下,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华人迹踪;颠破遐迩,竟荡二胡琴声。仙乐也!

    孤云出岫,展阆苑之仙葩独树;朗月悬空,奏天籁之大吕黄钟。民乐二胡,乃乐中仙子,犹似人中贤哲:司马宫刑写《史记》、屈原放逐赋《离骚》、曹雪芹举家食粥作《红楼》、韩信受跨下辱统百万雄兵。《滕王阁》一序,子安曾流芳千古;《二泉映月》一曲,阿炳将被百代传颂……琴圣二胡皇后闵惠芬六次大手术后演奏《长城随想》震惊世界,阿炳双目失明则一曲《二泉映月》却拉出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历史丰碑,不胜枚举;神州典范,更令垂青。熔经聚点,展华夏之魂魄;万方乐奏,引风华之飘香。奇葩千曲,度旷世以群秀;仙音醉乐,殊彪炳以炎黄。可谓:“威名高翥震天下,蜚声化外誉寰中”。

    琴棋书画,古琴为首。民乐二胡,琴中精英。古有乐圣师旷残琴,嵇康殉琴,更有伯牙摔琴谢知音而泣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之句等几位先贤,人琴合一成千古佳话,乃琴之最高境界,令万世传颂。

    二胡家族,兴旺发达。一脉直系,板胡京胡与四胡;旁系丛生,擂琴坠琴马头琴;空前繁荣。新歌浮绿水,丝弦荡龙沙。愧才疏未能达意,恨管秃难述详情。言之不足乐咏之。拂天际聆听仙乐兮,悠哉乐哉!荡千古而弄墨操琴兮,人生几何?“云雾扫开天地憾,波涛荡尽古今愁”。


二胡的历史沿革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1] 



发展

据《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提供资料:宋代是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晚于胡琴。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推荐专业演奏级二胡弦-元贞琴弦-专业人士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