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名人读书学习方法之三

 七星钓客 2018-03-14

 

长安区滦镇街道鸭池口中学     安红涛

 

郑板桥的“疑”和“问”

            —— 学习要“敢于疑,肯于问”

我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郑板桥十岁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聪明敏捷,善于思考,勤学好问,老师很喜欢他。一年暮春时节,随老师到野外游玩,不久来到一个石桥上面。郑板桥眼尖,突然发现桥下有一具小女尸体,随喊:“老师,你看,桥下有一个死人”。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在水中漂浮,恰被一块大石挡拦,未被冲走。再一详看,那女子上穿粉红衣,下系绿色裙,头上青丝随波动,面容未变,像刚落水不久。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随赋诗一首。诗句是:“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板桥听老师吟完,十分恭敬地说道:“老师的诗不对吧?”老师不由一惊。根据平时对板桥的了解,这个学生说话总是有一定道理的。便和颜问道:“哪点不对?”板桥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你如何知道这个少女是十六岁?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你怎么看见她三魂七魄随波逐浪翻转的?” 问得老师无法回答,老师停了半晌才说:“依你看,该诗如何改呀?”郑板桥想了一下,便改了几个字,诗成了这样:“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他敢于疑,又肯于问,这确是求学者良好的品质。所以,郑板桥自己也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纯汉尔”。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现代大学生,应该象郑板桥那样,敢于疑、肯于问。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善于敏锐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常常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10  苏步青巧用“零头布”

                 —— 学习要善于充分利用“点滴”时间

    我国著名数学家、原复旦大学名誉校长、北师大名誉教授苏步青先生在80年代已年过八旬,虽身兼数职,但仍抽出时间搞科研与著书立说。他是如何做的呢?苏教授常在“零头布”上动脑筋。他称道“零头布”说:“别看它零零碎碎的,积沙成塔,时间也可以积少成多嘛!”四人帮”横行时,苏老受到政治迫害,但他并没有丢弃事业。当时,外国同行寄来国外新出版的微分几何新书,他爱不释手,反复诵读,吸取有益的养料,写下了读书笔记。粉碎“四人帮”后,他利用点滴时间,在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吸收国外的新成果,编写出讲稿。1978年夏天,苏教授冒着摄氏四十一度高温,到杭州讲学七天,用的就是这个讲稿。回校后,他一边继续整理,一边给研究生上了五十个小时的课。《微分几何五讲》就是这样,一章一章地写成并且定稿的。这样,“零头布”在苏教授的手中就变为“整匹布”了。

    在苏教授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出差、开会占去了他很多时间。苏老觉得这当中还是有“零头布”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如果到外地开会,他每天早晚可以挤出三个钟头的“零头布”,用来搞重点项目;在家期间,星期天被作为“星期七”,找他的人络绎不绝,一天加起来,能有两个钟头的“零头布”他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如果是在市里开会,他也总是尽量捕抓时间。有一次,苏教授到市里开会,上午十时休会,下午三时再换地方开会。他屈指一数:“这当中有五个钟头,坐等吃饭、休息太可惜了。”饭票已买好,苏老还是决定不在外吃饭,回家去干他两个钟头。他的《仿射微分几何》有二十万字,大部分篇幅就是利用“零头布”做成的。在该书自译成英文稿的过程中,苏老更是争分夺秒。他运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完稿前的一段时间,每天必须完成几页的译稿任务,然后就坚持不懈地如数去完成。要是今天被会议冲掉,明天一定想办法补上去。以至于每个阶段都超额完成任务,使该书的翻译任务,比原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二十多天。巧用“零头市”就得把零碎时间抢来用。怎么用法呢?苏教授说:“如果你到我办公室来,你就会看到我的办公桌上,右边放着公文,左边放着书籍杂志。我批阅完了右边的公文后,就拿起左边的科学书籍看起来。尽管室中的电话声、谈话声很嘈杂,我却不在乎,好象没听见似的。”苏老善于巧用时间,更善于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每天清晨,他起床后做健身操,阅读古诗词,然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如果上午开会,早饭后的时间就用来阅读文件。晚上睡觉前,他还要记上几笔日记。散步、聊天的时间,有时用来构思诗作。在每周日程排满之后,苏老还能见缝插计,接待记者的来访,朋友的座谈。在他那里,时间已经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了。苏步青教授惜时如金、严谨治学,对我们要立志成才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会是有意的启迪。

11  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

                        ——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

    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爱因斯坦补课”和“华罗庚的夹生饭”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爱因斯坦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连续搞了几年却进展不大,成果甚微。仔细查找原因,方才发现自己在大学读书时,忽视了对数学的学习和钻研,因此这门基础知识的底子较差。为了研究成功广义相对论,他只得搁置起眼下的研究工作,重返学校再次补习了三年的数学课程。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有类似的教训。他在自学高中课程时,时常犯急躁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必须循序渐进。后来,他就宁肯比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用五、六年时间才学完了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所以给后来学习大学课程带来了方便。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生的课。

古人云:“学者观书,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向前,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却看得审。”这是很有道理的,就是说,学习、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时还要频频回顾,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学习正如上台阶和吃板一样,一步跨十个台阶和一口吃成胖子都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程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12   鲁迅的“随便翻翻”

                       —— 学习要“博览群书”

    鲁迅先生是非常强调博览群书的,他在博览群书时有一个习惯,叫作“随便翻翻”,也就是轻松地浏览一般的报刊杂志,有时从一本书里选一篇或几篇文章读读,有时甚至只看看目录。书海漫漫,如果每一本书都一丝不苟地读一遍,一则时间不允许,二则有些书报也无认真研究的必要。所以,对一般性的参考书籍、资料性书籍和消遣性书报,只需要随便翻翻即可,这样省时间、效率高。例如,鲁迅运用此法,仅在一九一二到一九一三年两年时间,就翻阅了诗话、杂著、画谱、杂记、丛书、尺牍、史书、记刊、墓志、碑帖等各种书籍杂志。以后几年间,还有诗搞、作家文集、丛书、小说、佛书、拓本、金石文字、瓦当文、壁画、造像、画集,以及世界名人法布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一九二五年以后,他读的书就更多了。如果鲁迅先生每本书都精读一遍,能读得了那么多书吗?

    随便翻翻的学习方法,给人以最大的益处是满足学习的猎奇心理,对学习始终有一种兴趣,恰如游公园,随随便便地漫游。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觉得吃力,因为不觉得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随随便便地学习还可以开阔眼界,视野开阔,才能好中选优,从而调整学习的方向。

    俗话说得好:一块石头砌不成金字塔,一根木头造不了洛阳桥。时值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于现代人才的培养了。博览群书不仅是大学生崇高的学习方法,而且也是知识经济、创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客观要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