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战场上真的有“单挑”吗?

 与春天同行 2018-03-14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有一项非常独特的作战方式,叫做“致师”。所谓致师,就是挑战的意思。

两军对垒之际,为了激发己方将士的斗志,派出强壮之人,来到对方的阵营里挑战,用以侮辱激怒敌军,沮灭对方的士气,以便最终战而胜之。

关于“致师”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末的武王伐纣,“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史记·周本纪》)。

尚父,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当时已是耄耋老者了,但他仍能手执长戈以犯敌师,鼓舞周军士气,令人佩服。而尚父致师,也正是周军最后能够大胜纣王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中,楚庄王派出了乐伯、许伯、摄叔这三位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来担任“致师”这个高难度的技术活。让他们去单挑冲阵。

出发之前,三位勇士各自做了一个明确的分工:战车由许伯驾驶,称之为“御者”,他说:“单车挑战,驾车的人要疾驰而过,突然狂奔到敌营中,将他们的军旗撞倒,碾烂在我们的车轮之下。当他们反应过来时,我们已经安然回来了。”

主将是射手乐伯,持弓居左,称之为“车左”,他说:“我站在战车的左边,用弓箭射击敌人,冲到敌营后,就代替御者牵执缰辔,让他下车,整理马匹,以及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掉头回来。”

副将是大力士摄叔,在战操戈居右,称之为“车右”,他说:“我站车的右边,用长戈刺敌,冲进敌营后,将敌人杀死,割下他们的耳朵,然后,再抓一个活的俘虏回来。”目标既定,三位勇士出发了。

只见许伯驾车如风,闪电般冲进晋营,把营前的大旗撞倒在地。哪里人多就往哪里直冲,吓的晋兵像分水一样往两边分去。

晋军中突然出现这样一辆战车,开始还以为是谁不守交通规则,当看清是楚国的战车时,几乎都不敢相信,也有胆子大的围了上来:“你们找死呀……”话音未落,就被乐伯连发数箭,当场把他们一一射翻在地。

与此同时,摄叔也大叫着挥戈乱砍,连杀数人,再也没有谁敢靠前一步了,摄叔不慌不忙,跳下车来,抽出腰刀,从容的蹲下身去,将他们的耳朵都割了下来,装在口袋里。

一个不怕死的晋国人跳上前来,大喝一声:“看剑!”话音未落,早被摄叔一脚踹倒,轻轻一提,扔到车上,抓了个活的。然后,三位勇士掉转车头,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了晋营。

这就是古战场上“致师”的最高境界,单车冲阵,目中无人的大闹一番,再从容潇洒的安全而返。这时,晋军中早有人通报了先锋鲍癸。鲍癸大怒,连忙率领本部兵马,赶来追杀楚国的三位勇士。

晋军从后面摆开V字阵型,这个阵型,两边的战车在前,中间的在后,每辆战车都相互错开,不在一条直线上,就像雁行一样,古书上称之为“左右角之”。

这个阵型的好处是,追赶的时候,互不妨碍,容易从两侧用弓箭射击,当追上来的时候,就形成了两翼包抄,左右夹击,最终,阵型合拢,即可将所追击的敌人围而歼之。《左传》上记载战斗的精彩场景:“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

当晋国的角型队列追上来的时候,楚国的神箭手乐伯,左边专射拉车的战马,右边专射驾车的司机,箭箭命中,无一虚发,射的晋军人仰马翻,哭天喊地,那个角型阵法始终围不上来。但在这个时候,乐伯的箭囊里面,仅剩下最后一支箭了。

眼看晋军中路的鲍癸就要赶上来了,乐伯张弓搭箭,正要射杀鲍癸,心中又转念一想道:“我就算射中了他,也无法阻止其他晋军的追逼,而且这一箭射出,就再也没有箭了!”

恰好此时,从路边窜出一只受惊的麋鹿来。乐伯灵机一动,一箭将那头正在奔跑的麋鹿射死了,让车右摄叔拿着死鹿送给鲍癸,说:“追了半天,一定很饿吧,我给你们送好吃的来了!大家身体要紧。”

鲍癸一愣,刚才他见乐伯箭无虚发,心中正在惊惧,只是不追又不好下台,现在乐伯还有闲情逸致玩射鹿,这不明摆着告诉自己,他能射中奔跑比马快的鹿,就一定能射中自己,心中就更加害怕了。

可他并不知道对方已是最后一箭,再也没有箭了,但他现在只想快点找个台阶下,于是便顺着摄叔的话,假意说道:“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他们都是君子呀,咱们撤吧!”

就这样,乐伯三人押着俘虏,在欢呼声中回到了楚营。一时间,楚军的士气高昂,信心倍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与晋军决一死战!

为什么当时的主战兵器是戈?

早期的戈简单说就是歪头矛。之所以盛行戈而不是矛或长刀,是因为当时盛行车战,而车战的近战是在战车交错时展开的,用矛的话很难借助战车的冲力,同时也难以在交错的瞬间击中目标,沉甸甸的长刀则不但比戈笨重,而且更容易磨损失效。于是善于啄杀的戈就成了当时的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