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孢蘑菇育菇期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天侠张 2018-03-14
    近几年来,双孢蘑菇生产在我省部分地区发展很快,全省面积已突破1000万平方米,单产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我省双孢蘑菇的生产历史较短,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内先进省份和国外双孢蘑菇主产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根据近年来的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对双孢蘑菇育菇期中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向广大菇农作一简要介绍。
  一、菌丝徒长 双孢蘑菇的料床覆土后,菌丝沿着土粒不断向表层生长,形成一层浓密的菌丝层,结果造成出菇推迟或很少出菇。
  发生原因:①菌种选择不当或制种过程中操作有误,如菌种为气生型菌丝,转扩时又挑取气生菌丝旺盛的部分接种。②菌种培养基腐熟过度,含水量较高。③出菇场地通风不良,温度超过22℃,空气相对湿度太高。
  防治方法:①制种时注意操作规程。②控制出菇场内的温湿度,加强通风。③覆土层菌丝徒长较轻的,再覆一层薄土,较重的用刀或齿耙划破菌皮,也可用竹棒或铁棒在料床上打洞增氧,促进菇蕾的形成。
  二、死菇 在双孢蘑菇的出菇期内,菇床上的幼菇变黄,萎缩死亡,严重时成片成批死亡。
  发生原因:①出菇密度太大引起营养供应不足,导致菇床上部分幼菇死亡。②菇场内温度超过25℃,或低于8℃,且菇房内通风不良,二氧化碳积累过多。③喷水过量引起菇场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影响菇体表面水分的散发,从而因菇体内缺氧而死亡。④空气湿度不足引起的幼菇失水死亡。⑤采菇时的不当操作损伤了周围小菇而导致部分幼菇的死亡。⑥因农药品种喷施不当或使药量过大而引起幼菇的成批死亡。
  防治方法:针对以上发生死菇的几种原因,控制好出菇场内的温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有条件时可人工疏蕾或喷施一定量的增产剂。
  三、病毒病 又叫顶枯病褐色蘑菇,受害轻时子实体畸形,菌盖很小,柄部膨大,病菇常呈褐色的水渍状。
  发生原因:蘑菇病毒病主要靠菌种,菌丝和孢子传播,菌种带毒的可能引起大面积病毒病的发生。在生长后期感染的,对产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防治方法:培育无病菌种,预防带毒的孢子感染菇床。发现病菇及时挑出并妥善处理。
  四、细菌性斑点病 感染此病后的蘑菇菌盖上产生褐色斑,并随着菇体的生长,黑斑增大,深入菌肉,导致整个菇体变色而死亡。
  发生原因:该病多发生在秋菇的后期,病菌可随采菇和喷水传播 。
  防治方法:①采菇及管理时注意卫生。②使用干净的井水喷洒床面。③及时清除病菇。④喷洒0.1~0.2毫克/升的链霉素。
  五、枯萎病 感染此病的蘑菇子实体色泽变黄,菌柄变褐,最后枯死。
  发生原因:该病可由培养料或覆土材料带入,条件适宜时发病,通过气流和水传播,菇房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加强菇期管理。②及时清除病菇。③喷洒1000倍的多菌灵溶液。
  六、干泡病 又称干腐病,子实体受害后造成畸形,菌柄基部加粗,菌盖上生一层灰白色的菌丝,菇体变褐,干燥而不腐烂。
  发生原因:温度20℃以上,湿度在90%~95%时易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①覆土消毒。②及时清除病菇。③喷洒50%的多菌灵800倍溶液,也可用800倍的百菌清溶液。
  七、软腐病 又叫霜霉病、湿腐病,发病时覆土层形成圆形的白色菌丝斑,发病的子实体先从柄基部开始,后向菌盖发展,菌盖病斑初呈不规则的水渍状,逐渐变褐发软。
  发生原因:该病可通过覆土、孢子、操作者传入菇房,喷水、采菇也会引起再侵染,菇房内湿度大,覆土层含水量高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①菇床定期喷洒2%的生石灰水。②子实体生长期菇房内湿度不超过90%。③及时清除病菇。④喷洒50%的多菌灵800~1000倍水溶液。
  八、湿泡病 又叫水泡病、白腐病。蘑菇子实体感病后,表现为畸形,菇柄膨大,菇盖变小,菇盖变褐并产生液滴。
  发生原因:培养料和覆土材料都可带入该病,通过喷水、气流、昆虫传播可引起该病的再侵染。幼菇期环境湿度大,温度超过17℃时易发生。
  防治方法:①覆土材料严格消毒;②降温降湿;③及时清除病菇和病土;④喷洒1%~2%的甲醛水溶液或600~800的多菌灵水溶液。
  九、地雷菇 主要病状有出菇少,菇体大,形似地雷。
  发生原因:料堆过厚,且料中混有泥土,使幼菇在料深处形成。覆土层含水量低,抑制了菌丝向土层的生长,从而使幼菇在料内形成。菇层内空气湿度太低。
  防治方法:针对上述几种原因,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