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研究(连载二十一)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8-03-14

金匮要略研究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续)

下利

 

本章研究的下利就是大便脓血下利不止。属急性下利。

(原文)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解读:

把手足寒,上气,脚缩归结于“六腑气不足”;把利不禁,下甚,手足不仁,归结于“五脏气不足”;也就是下利属五脏气不足。

    对称的写法。现代对下利的认识没有这么复杂了。

(原文)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解读:

下利是前提,然后是根据脉象来判断预后:“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经验之谈。

     “虽发热不死”的“虽”不能作为转折用词。发热为阳性病,故没有死症;若无热而寒,则有死症。故,“虽”为如果讲更通顺。

 

(原文)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解读:

下利患者死症的情况:“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此为阴症,有死症。需谨慎。

(原文)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解读:

阳证下利患者有自愈的可能,自愈的脉症微热而渴,脉弱

(原文)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解读:

下利患者自愈的脉症与继续下利的脉症:

(原文)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解读:

   原文的意思是, 脉数或者是自愈,或者下利便脓血;

   数脉一般为有热所以,本条的意思是临症需要鉴别此二者。

(原文)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解读:

   下利患者自愈的脉症;以上都是脉证的鉴别,诚经验之谈为阳证。

 

(原文)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解读:

下利又矢气多者吗?利小便为治。

(原文)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解读:

   下利便脓血的脉症:“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

(原文)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解读:

    下利清谷已经属厥阴病病的状态了,当急救里,此为常规

(原文)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解读:

   下利患者头面、身有微热,属阳证;金匮年代的解释是“戴阳,下虚”,即上部有热属阳,下部下利属阴;

   因为有热,所以即使出现“下利清谷”的症状,也是“郁冒”;服用四逆汤后,会有汗出而解的现象。

(原文)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解读:

下利死症的情况。

以上诸条是泛论。总之,下利有死症,有自愈,有便脓血(严重);需要临症仔细斟酌。

(原文)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桂枝汤。

解读:

  本条承袭伤寒论的条文,临症分阴阳;

  本条的症状有:下利又“腹胀”身疼痛;则下利的“秽物”应该不多,哪应该是痢疾之类的病吧;此身疼痛不是内脏的疼痛,该是四肢的疼痛和肩膀之类的疼痛;由此判断患者属阴症?

   则救急四逆汤;四逆汤有治疗下利以及身体疼痛的效果。在四逆汤止利后,用桂枝汤温里,慢慢调养,为善后的方子。

   所谓攻表桂枝汤,传承下来的,一种说法;          

(原文)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扬。

(原文)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原文)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

(原文)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原文)《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解读:

    以上几条是下利患者的承气汤症的情况。不要一见到下利就以止利的办法来治疗。对以上所列症状需要记忆。

    以上几条就是尽管患者下利,而实际是肠胃燥屎不下引起的。故要用承气汤类。   

(原文)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读:

    原文很清晰,就是下利便脓血者,说明是一个通用的方剂;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主药赤石脂主要含硅酸铝,对炎症状态的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既可减少异物的刺激,又可吸附炎性渗出物,故有助于炎症之缓解,且能吸附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对慢性菌痢及慢性肠炎的恢复亦甚有利。干姜可促进消化液分泌以增进食欲。配伍和胃之粳米后,使全方具有保护胃肠粘膜、收敛止泻及止血的综合效用。

    本方为寒性痢疾

歌诀:

  桃花汤用赤石脂,干姜粳米共辅之,

  虚寒下利便脓血,温中固脱堪可施。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解读:

     本方主治热性下利,临床以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腹痛,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为特征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急性细菌性痢疾;为热利。

 歌诀曰:

白头翁汤阳明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赤多白少下利重,清热解毒凉血宜。

(原文)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解读:

    本条以“烦”为主症。

    下利后利自止;烦症还在,就以栀子豉汤主之。

    此下利属阳明病的下利;

(原文)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解读:

     下利清谷,为里寒。则四逆汤,以救里为要;

     汗出为外热;厥为厥逆;

     里寒甚而又发热,则怀疑热越;故为四逆汤加大了剂量。强调病情的严重。以通脉四逆汤”命名;     

(原文)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解读:

原文为肺痛为何?今教材解释为胸痛。

既然原文为肺痛,肯定不是胸痛。古人对此的区别还是很清楚的。肺痛是不是呼吸的时候疼痛呢?现代对紫参的认识也混乱;

本条无法解读。

紫参用于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风寒湿痹,胃痛,经闭等。

(原文)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解读:

气利与下利气一样吗?不知道。

    诃梨勒即柯子,煨用专事涩肠固脱,以粥饮和服,在于益肠胃而健中气。

属小方。现代加味使用。

柯子: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

 *附方*

(原文)《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解读:

    外台的黄芩汤与伤寒论的黄芩汤药物不同,与黄芩加生姜半夏汤基本相同;功效也基本一样;结合伤寒论,则本条的主症是阳明病的干呕下利;

    歌诀曰:

    外台所载黄芩汤,干呕下利阳明方;

    半夏姜桂枣人参;温胃止利又补中。

 

                             2018-03-14

                              毛延升初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