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东岸,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廊,记录着浦东的人文历史,书写了一个个浦东先驱爱国爱乡的故事。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讲述浦东医院(今东方医院)的创建与艰难发展,感受浦东先辈的白衣之爱,也为后人薪火相传留下永不消逝的记忆。
1920年,用爱心创建浦东医院 20世纪初,当浦西的外滩已成为“万国博览会”,展现出一道城市的风景线时,一江之隔的浦东,尽管沿江码头、工厂林立,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社会、文化的差距越发明显。要改变面貌,靠洋商,不可能;靠弱势的政府,也靠不住。“吾浦佐人不为自谋,谁为吾谋哉?”于是一群爱国爱乡又具现代意识的浦东人,于1905年创建了浦东同人会(浦东同乡会的前身),引领浦东早期开发。同人会成立后,创办《浦东报》,创建浦东中学、浦东银行,筹建铁路、过江轮渡等市政交通,做出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开拓之举。1920年,目睹沿江地区缺医少药,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的状况,他们用爱心募集经费,在陆家嘴赖义渡路(民间称烂泥渡路)创建了第一所医院——浦东医院。浦东医院创建后,以“仁者爱人”为宗旨,慈善为本、救死扶伤、医病施药,让白衣之爱深入寻常百姓之中。主要创始人陈桂春(1876-1928)与王一亭,更是竭尽全力,乐善好施。据《民国上海县志》中记载:“陈桂春,烂泥渡人。以驳运起家,性慈善,于地方公益事业尽力资助,孜孜不倦。光复之际,地方警饷无着,几致哗变,桂春临时筹垫,得以无事。对教育事业热心并建警局路小学一所,年捐经费千余金。县长沈宝昌,嘉其好义,赠以热心‘见义勇为’额。”由于热心好义的陈桂春在浦东医院的创建中出了大力,被推为浦东医院的首任院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2012年,陈桂春的孙女从美国回来探亲,东方医院的院长刘中民与党委书记孟馥在陈桂春故居陈氏名宅热情地接待了她,相互间进行了亲切地交谈。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施以援手 浦东医院初创时期,另一位不能忘记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著名的海派书画领袖吴昌硕大师。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清末民初上海画坛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晚清中最有成就的画家。1887年初冬,吴昌硕携妻儿漂泊到了上海,在浦东烂泥渡租借了两间农舍,开始了他在海上的艺术人生,在浦东渡过的那段艰难贫困生活,不仅留下了深深的眷恋之情,还在寒风凛冽的冬夜灯下,创作了名作《吟诗图》。之后的吴昌硕,一直保持着可贵的平民精神和大爱之心。吴昌硕晚年时,听说为穷人创办的浦东医院有困难,马上施以援手,尽力相助。期间,大师体弱多病,病臂时常发作,连吃饭也困难,但为了帮助劳苦大众,行善济世积德,与王一亭一起联袂作画,作以义卖筹款,所得全部捐给浦东医院。吴昌硕的身体力行,也是浦东医院“仁者爱人”宗旨的真实体现。 吴昌硕大师
近代慈善史上的闪光记录 浦东医院创建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真正起主要组织作用的,是出生于浦东周浦镇的著名社会活动家、画家,也是上海慈善界的领袖王一亭(1867-1938)。首任院长陈桂春故世后,王一亭接替担任了浦东医院院长。尽管王一亭当时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望,且乐善好施,但要维持浦东医院的正常运作,仍不得不四处筹款,争取支持。多年前,笔者从浦东一位收藏家的手中,有幸看到了二份王一亭当年用“浦东医院用笺”所写的募捐信函。第一封信函为:“鸿生先生大鉴:敬启者,敝院成立以来诸赖各界热心赞助。夙仰先生热心公益,经敝院同人一致推举为执行董事,共策进行。想先生慈善为怀,定荷赞同,特此修函,敦请敬祈,驾临指导,不胜企祷。肃顺颂,台安!院长王震(一亭)、办事主任许宝铭同启。中华民国十九年八月廿九日。” 第二封信为:“再启者,敝院因时疫部支出甚繁,故每届时疫期间须恳请各公司临时捐助。查十七年份曾蒙荧昌公司捐洋三百元。前荧昌总经理朱子谦先生捐洋一百元。去年荧昌公司营业不振,亦蒙减少捐助。本届时疫部成立以来经济异常困难,不得不仍恳各公司继续补助。素仰先生对于公益向具热忱,用敢备函,愿恳务乞,慷慨捐助。俾敝院得扩允救济,无任感祷!此奉恳,鹄侯玉音。院长王震(一亭),办事主任许宝铭同启。民国十九年八月廿九日。” 二份信函都写于1931年8月29日,第一封信的收信人是上海著名的实业家刘鸿生,第二封信的收信人是实业家朱子谦。二份信函是珍贵的历史珍档,也是近代慈善史上的闪光纪录。从中可看出老一代慈善家、民族实业家关心贫民疾苦,为社会公益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王一亭画作
浦东同乡会鼎力相助 1905年创建的浦东同人会,1928年7月改名为浦左同人会,1931年定名为浦东同乡会。1933年,同乡会理事会为了加强对浦东医院的支持,尤其是财务上的支持,正式接管了浦东医院,把医院改名为“浦东同乡会附设浦东医院”。为加强管理,成立了董事会及管理委员会,由浦东同乡会理事长杜月笙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长。之后,管理委员会制订了浦东医院章程,计17条。有了章程,让管理者既民主又严密,职责分明,体现了同乡会对浦东医院的鼎力相助。 记录浦东医院发展史的《百年浦东同乡会》
从浦东医院到东方医院 抗战胜利后,上海市卫生局将浦东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立第三医院”,但房屋产权仍属浦东同乡会所有,同乡会仍给予经费支持,体现对社会福利事业的关心。 上海解放后,医院定名为上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归上海市卫生局领导。 1958年4月,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在的院址建造了综合性医院,改名为浦东中心医院。之后随区划调整,先后改名为“川沙县中心医院”、“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 1993年1月1日,浦东迎来了历史的一天,浦东新区成立了。同一天,黄浦区浦东中心医院也改名为东方医院。今天的东方医院,已成为一所有较高知名度,有宝贵的精神文化传承的综合性医院。在激情诉说爱之恋新时代的同时,一座新的高规格的医务大楼即将竣工。2年后,将迎来建院100周年的喜庆日子,将让更多的人讲述爱心人士值得骄傲的故事。 今日东方医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