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云来山人山水居 2018-03-14

王个簃(1897~1988),原名王能贤,后省去“能”字,易名王贤,字启之。个簃是他的号,后以号行。斋名有“霜荼阁”、“暂闲楼”、“千岁之堂”等。祖籍江苏省海门市。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教育家。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三星镇人,1897年10月20日出生。自幼笃好诗文、金石、书画。青年时代就读于南通中学,毕业后在城北高等小学教书,常与喜爱美术的同道及母校同事一起做诗、习字、刻印、作画、抚琴。

29岁时,他带着书画,抱一古琴,离开南通来到上海,向吴昌硕习艺问道,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为昌硕孙儿授业。

1926年国画作品《刀鱼》、《瓜菱清暑》曾参加伦敦、柏林举办的中国绘画展览,前者获奖,后者由德国东方博物馆收藏。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1930年与王一亭、诸闻韵、诸乐三等共同创办上海昌明艺专,历任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专及上海美专教授。

1949年前,曾两次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解放后即参加华东美协和上海文史馆工作。

1956年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工作。画院正式成立时任画院副院长。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1957年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后又在北京、太原、广州等地巡回展出。

1963年与潘天寿等参加中国书法代表团访问日本。

1981年、1986年在上海举行个人诗、书、画、篆刻大型展览。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1985年应邀赴日本、新加坡讲学,并举办书画展览。

1979、1980、1984年三渡东瀛,赴日本访问,交流艺术,广结坝缘。

1985年赴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

1988年10月,江苏省举办“海峡两岸江苏书画家作品展览”,他抱病写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根迹。表达海峡两岸书法家的共同心愿。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1988年12月18日,因病在沪逝世。

20世纪初,中国画坛由吴昌硕开创的金石大写意一派新风,熔诗、书、画、印于一炉,集文人画艺术之大成,其影响深远,齐白石、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王个簃、刘海粟、朱屺瞻、沙孟海、诸乐三、吴茀之等人,无不受到启示,追求浑厚、质朴成为一代风尚。而王个簃更因其为人与艺术得到吴昌硕的青睐,成为吴昌硕的衣钵传人。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吴昌硕在王个簃31岁时所作《龙幻》画上欣然题诗:“猛笔个簃临大涤,题诗老缶碍秋毫。涛声浩浩天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并长跋“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手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对他作了高度的评价。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沙孟海先生曾说,“王个簃是吴昌硕衣钵传人。”他在七十余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全面继承和发展吴昌硕画派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师吴而不囿,探索创新,开创了新的风格。王个簃先生是诗、书、画、印的全才,且有个性。为当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王个簃先生的金石书画艺术发展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早年追随吴昌硕的艺术风格,浸淫于传统文化的探求;中年外师造化,深入生活求新创;晚年重构新局,开笔墨设色新境界。

王个簃:笔开生面,垂名动万年

王个簃先生作品特点:“用笔”,雄健遒劲,信手所至,出神入化,是篆是草是写是画,八面出锋。藤本《葡萄》、《牵牛》、《紫藤》行笔飞动,腾蛟起凤。“用墨”,浑穆华滋,宿墨、焦墨、带水泼墨兼而用之,如《竹石》、《松柏》、《荷花》、《棕桐》等,墨气淋漓,令人寻味。“设色”,厚重浓艳,腴古苍润,随意点染,斑斑驳驳,色墨融汇,古意盎然。从《九寨沟风光》组画和《长白初秋》组画,得见泼彩之新奇。“章法”,有法无法,随机应变,触兴而构,画从诗意出,添墨点色,无不随意生发,气息通达,佳构自成。“题款”,挥毫立就,佳句随之,行笔方圆枯湿,斑驳飞扬,诗、书、画并茂天成。以诗意入画,以书法入画,以情景入画是个簃先生灵感所至。晚年常有“声画”与“心画”之偶得,神与物游,妙想悟得之境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