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投资基金亏损了怎么办?学会这几招助你“对症下药”

 真问 2018-03-14
基金投资者都希望新基金的净值永远不低于1元,老基金的净值每天都会上涨。这种愿望虽美好,实现却不易。因为,基金作为一种专家理财产品,其业绩并非投资者个人所能“掌控”,很多时候手中持有的基金反倒可能亏损。该怎么办?这就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扭亏。

亏损探由

基金为何会亏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来自于“外部”,既涉及市场大环境,也事关基金管理人

证券市场发生震荡

当证券市场出现了震荡市乃至熊市,与市场有关的基金产品难免受到拖累,尤其股票型基金受到60%的股票仓位限制,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亏损,这种系统性风险往往是不可控的,如2008年证券市场持续震荡调整,导致不少基金亏损就是典型案例。

基金管理人能力欠佳

投资者将资金交给基金管理人打理,后者能否遵守基金合约,严格按照投资范围行事,有效控制投资风险;能否加强实地调查与深入研究,支撑其投资运作体系,给投资者带来良好回报,这些方面都与基金管理人的能力相关。尤其基金经理的“稳定性”、基金产品线的丰富程度、内控制度的完善性、基金管理人服务体系建设与品牌文化等,都会对基金的业绩产生影响。

其次,来自于“内部”,即投资者须从自身找出问题何在。

资金投向不明确

投资者有一笔闲钱购买基金,并不代表一定有明确的预期目标。倘若未设置具体的投资计划,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执行相应的投资纪律,将使投资活动前功尽弃。说白了,只有赚钱的想法,没有赚钱的策略,直接导致不少投资者在基金产品的资金运用上十分“模糊”,常常盈利后,期盼更高的收益。发生亏损就不管不问,被动等待解套。

操作习惯有误

有些投资者购买的基金产品本来是盈利的,但因选择时机不对,在基金盈利高点(产品净值高点)购入,在净值低点赎回,这种高买低卖的操作模式,常常因为折损一定的手续费,加上不利的投资环境造成亏损。尤其对于ETFLOF分级基金产品,追涨杀跌的投资方法最不可取。


组合匹配不到位

有些投资者购买基金产品,缺乏相应的风控机制,既不贯彻“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财原则,也不能按照“100-年龄”的方法控制股票型基金投资比例,以致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激进型、稳健型或保守型基金产品组合,一旦发生亏损,既不能利用组合进行弥补,也没有相应的“外援”措施,只能看着基金业绩继续“被动”亏损下去。

盲目跟风投资

选择基金产品应当坚持长期投资、分散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将基金和家庭理财充分结合,把握不同类型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其中,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免申购赎回费,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保本型基金只有在认购期购买,持满三年避险期,才能得到本金保障。债券型基金需考虑货币政策变动。股票型基金与经济周期密不可分。QDII基金产品更是与投资国经济及汇率变动有关。ETFLOF分级基金等需要运用价格与净值套利。倘若不把握这些要素,盲目跟风,错选基金,会在投资目标、交易模式、收益获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亏损在所难免。

盲信新基金

许多投资者觉得,买新发行的基金准保不会错。殊不知,新基金发行时点有差异,风险收益特征各异,并不保证一定盈利。况且,哪怕持有一段时间,新基金的回报也不一定就会超越同期银行存款利息。因此,盲信新基金产品是不可取的。这种投机想法,应当在选择基金产品之初就加以克服。

怎样扭亏

基金亏损的原因找到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扭亏。这也得从投资者的行为方面入手。

亏损后切忌不管不问

既然基金产品净值有涨有跌,那么,万一发生亏损被套牢也就没啥好“怕”,真正“可怕”的是投资者找到了亏损的原因,却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采取听之任之的做法,这就非常遗憾了。

其实,如果是因为证券市场环境引起亏损,投资者应当在震荡市乃至熊市行情下,或补仓绩优基金产品,或采取定期定额投资法,通过运用固定渠道、固定资金、固定时间进行固定基金产品的投资活动,起到熨平证券市场波动,降低基金产品投资风险的效果。如果超出了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投资者可以运用基金管理人提供的基金转换功能,在牛市行情下,将债券型基金及货币市场基金转换成股票型基金增值。在震荡市行情下,将股票型基金转换成债券型基金及货币市场基金避险等。如果是属于投资者自身操作行为的原因,就应当避免集中投资,转而采取分散投资模式,降低持有基金产品的投资压力。

消除投资误区

当基金产品出现亏损后,有不少投资者盲目选择净值较低,或分红较多的基金产品进行补仓或重新投资,结果扭亏不当,反倒招致更大的亏损。

其实,这涉及到基金投资的误区问题。购买基金,主要是投资基金产品的未来、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基金产品的能力。因此,基金产品净值高低不是投资者购买基金的唯一成本。同样,并非分红越多的基金产品就应当作为补仓或扭亏的首选。分红只是投资者将基金资产由“左手转右手”的关系,并不对基金产品的总资产产生影响。

此外,投资者不要盲目崇拜明星基金及明星基金经理,关键要考虑基金产品管理和运作风格的稳定性,尤其应当立足于基本面良好的基金产品,把握其费率优惠等措施,不要“因小失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