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于想通了丹田内转的练习方法

 abc576 2018-03-14

引言:中国武术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有完整训练体系的流派有两百多个。传统武术里有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心意拳等等,但是站桩是大多数武术采用的方法。大的门派像武当、少林寺等等,都有站桩功法。在所有的传统武术中,形意拳是其中独树一帜的拳种,其劲法凌厉,打法硬朗,难得的是上攻很快,有一年打死人之说,其体系完整,但动作简单,易学易练,深得众人的喜爱。这简单的招式后面蕴藏的了很多看不见的幸苦和练法。形意拳练的是劲,不是动作,动作知识皮毛,所以形意拳的练法,在动作的背后,是功夫,是劲力。形意拳首先是要练明劲,之后就是练暗劲。形意也罢,太极拳也罢,传统武术修炼大体需要经过四个阶段,修正身法,换劲,练劲,用劲。站桩,能解决修正身法和换劲的问题。三体式和五行拳解决练劲和用劲的问题。站桩的要领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就是身法,很多人不懂,有些人懂但是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站桩不能出好的效果,有些人会站桩站的腰疼。

丹田平圈:内气在丹作水平转圈。左转,右转,都要转用云手配合进行。丹田侧立圈所谓侧立圈就是人体正面成九十度角运转正好与任督两脉转法一样,但可正转反转。动作配合:如命君学过杨式太极拳就简单了,就是杨式太极拳的起式手绷起和履下的动作,但注意要划成圈。反转就是先履后绷,但有些变形有点象杨式太极拳里的按,也注意要划成圈;丹田正立圈就是与人体在同个平面,也可正转反转动作配合用缠丝单手但不是正宗的缠丝单手胯作立式圆形运动没有平运动这一点十分重要,手划立圈。转右圈用右手式;转左圈用左手式。丹田

斜圈有两个,两个圈之间呈90度与侧立圈45度。动作配合用背折靠。正转反转自由进行都要练。老师就是这样教我的,我原封不动转送给你。目标是练出混元力。好象前几年有一本武术杂志也介绍过的,只是说法稍有不同,动作好象没有。练成过后,就是丹田气练成球形后,运用到拳路中去,然后再运用到推手中,再到烂采花中,用于实战。不知道讲清楚没。

那个圈的造形就象化学分子的造形的意思。

一个圈一个圈的练,先立圈,后平圈,最后才是斜圈。练成球的动作配合也是用云手,但是这个云手的势道就有升降开合了。和练平圈的云手作平面运动不同。

丹田内转就是河图洛书中的中为五的数,属中土黄庭,四正,四偶与其相和成八卦,各成十五之数。并与自然界风,火,雷,泽相喻合,以至无极。这大概是人和自然界的大周天和小周天的关系。我也不一定说得对,大家看陈鑫拳论就是。

阿丙兄!我早就发现你是高手了吧!再次谢过.'丹田内转'练起来真的很复杂,就是有师傅手把手地教都不容易掌握,这必须要有'悟性'.我很早就知道'丹田内转'这种内功术,练陈拳不懂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与练杨拳也就仅仅形式区别而已,好象练新架尤其如此,我师傅讲过胸腰折叠就是'丹田内转'之外形表现,但当初以保健为主还真没认真地去学.可见明师之重要啊!.

哦!用图形画出来平面图就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米字,立体图就象一个圆球中间椭圆双线米字形立体图是不是这样的呀?

ok,完全正确,不过我绝对不是高手,只是不太保守而已。

手指向前【请不要乱说话,词语被禁止】向前滚,向后滚的,人体不可左右晃。总而言之,手所划的圈与所练的丹田圈是一样的。这也是以手领臂,以臂领身的练法。

这就是黄庭经的作用。如命君不仿研究一下黄庭经自有好处,我最近就在研读该经典。陈氏小架网上有可供下载。

还有如命君尽可能每天站无极桩或混元桩,站桩的时候不要过份去意守丹田易遗精,以数息为好比较安全。一定要做收功就练拳的收势动作抖动全身。这样使内气充足。转圈的时候不要意念太重,否则易气涨,万一出现气涨不要急,按摩腹部往下推直至放屁。

一个螺丝钉朝右转便降下去,朝左转便升起来,这就是左起右落。螺丝钉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呢?因为一般人做事都用右手,而右手这样转时,便觉顺遂得力。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很多人会以为这不过是习惯,假如从小左手用惯了,还不是一样吗?

实际上,也确有少数人从小就用左手拿筷子的、甚至还有用左脚踢球的呢。其实这不完全是属于习惯,这主要是人身内的中气向左或向右旋转时,有着不同的效果所致。男的右转时为开为蓄、左转时为合为发,女人则反之。使用左手左脚到底还是少数。这种规律,每个人都可简单地试验来证明,除了转螺丝之外,也可以用左手或右手,反复地抽回来打出去,就可以明白哪只手比较得劲了。这就是中气转动方向,对于用劲的性质有着绝对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左右对起落有个绝对的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

但是一般人也许还感觉不到中气的活动,也就一时难以理解。从中国古代有关医疗或气功的书籍中,便可见到“男左女右”“男则左转、女则右旋”等等的说法。这个规律虽然早被发现,且又记载得如此明确,但由于只有极少数人留意到它,而且,也只有更少数的人能够从自己的身上求得证实,所以它几乎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如要教人承认这个规律,最好请他自己练功夫,练到某个程度,自然就心领神会,而不需任何解释了。正因为一般人都易于把左右的活动看成是完全相对的,所以这个规律在练功夫方面就显得特别重要,必须把其搞清楚。

中气在丹田内做向左或向右的旋转时,它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来呢?这就是由于主宰一身左右之阴阳硚脉的作用。硚脉之所以称为跻脉,因为它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例如中气向前转,会对前面的任脉起推动作用;中气向后转,对后面的督脉起作用。但对硚脉来说,情况就不同了。对男人来说,中气向右转时,并不是对右边的阴阳跻脉都有推动力,而是根据中气本身左起右落的自然规律,以及硚脉阴升阳降的特点,只对其中的阳硚有所推动;而且还不是只对右边的阳跻有推动力,对左边的阳硚也有推动力。

同样,中气向左转时,不仅对左边阴跻有所推动,同时对右边的阴跻也有推动力(以上情况只在练拳到高级阶段时才能自觉地完全如此;在初步时,中气在丹田内还不能有意识地进行转动,即使有点作用,也只和一般人一样是属于自发性的;在中层开始时,中气只是晃动,一边实,一边空虚,即有一边空虚,也就谈不到任何作用了)。对阳硚的推动效果,就使得手足阳脉变实,阴脉变虚,而成为开或蓄的过程;对阴脉的推动就使得阴脉变实,阳脉变虚,而成为合或发的过程。练拳的同时,当然还有任督二脉开合的作用。

至于和跻脉近于并行的维脉的作用,在此可以稍微说明一下。维者,维持调和之意。例如练螺旋劲的松紧,在一个开或合的过程中,往往有两三个转换或波动。由于维脉天生有一种“阻尼”作用,在“气压”激增时,起一种节制作用,而在其衰退时,则起一种迟滞作用,这就使它可以拉平波动,而使用劲平衡起来,很像电气回路中滤波器电容的作用。中气虽然对维脉也有直接联系,但是维脉还是作为跻脉的助手而进行工作的。气的开合情况很像一个气球,开时“支撑八面”如球的鼓起,对外有吸收的作用;合时“专主一方”如气球之放气,对外有冲击的作用,这便是武术上“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理。

如果真喜欢武术的话,建议大家站桩,练练桩功。这是现在很多人都验证过的,比较认可的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无极桩修正身法,混元桩进行换劲,然后三体式或者太极拳套路练劲,经过进一步练劲用劲,效果非常显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