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 讲座

 李延伦 2018-03-14

溯源:草书形成于什么何时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张旭光介绍,草书始于汉初,当时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其实,它的形成还要追溯到中国人的书写习惯。历代以来,文人们在书写时都习惯有一种对文字的调整,比如说追求好看、追求速度,这就是书写过程推动了书法往前发展。

汉代,一大批文人学者对草书非常上瘾,说到这儿,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有一个官员叫赵壹,《中国书法历代论文选》收录了他一篇文章,叫做《非草书》,就是否定草书,以维护正体字的地位。他认为,你们这些文人不好好写字,写出来的所谓草书写得谁也不认识,考试也不用它,学习不用它,办公也用不着他,有什么用呢?尽管如此,文人们对草书仍然痴迷不已,反映出在当时草书已极一时之盛。并从反面证明草书是一种艺术。


发展:草书发展的三大突破

中国书法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彰显优美。其实,草书发展至今,一共经历了三次突破。


1

从汉末直到唐代,草书从带有隶书笔意的章草发展成韵秀宛转的今草,以至奔放不羁、气势万千的狂草。

2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3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手札等。

4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1
 简捷化

“第一次是简化发展。突破了可识的规则。”张旭光表示,

中国书法,从篆书到隶书都是较为复杂,而到了草书基本上就变成了一个符号,趋向于简捷化,这是一次突破,突破了书法可识的功能。慢慢地,到了魏晋时期,人们逐渐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追求内心生命的潇洒,体现到书法上,草书,包括行草书,就演变成一个侧重于生命的潇洒的寄托。

2
  气势化


突破单个字规则,气势化发展,这是草书的第二次突破。

说到这一点,便不得不提王献之。王献之所以在历史上和王羲之作为书圣,并称为“二王”,这背后是有缘由的。如果说大王王羲之的字是以文雅、典雅、流畅、潇洒为主要旗帜,王献之就是以气势为主,他突破了单个字的规则,把几个字连起来写,其力量、气势恢弘不已。这种气势的增强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呈现。

3
  狂放化


突破行与行的规则,狂放化发展,这是草书的第三次突破。

过去书法讲究行气,即上下连贯。为什么要求连贯呢?这里面有美学的要求,也有社会学的要求,因为当时认为,书法的根本目的还是书以载道,让你去读、去识别,在识别中教化在行气中审美。因此行的作用便显现出来了。

但是,到了明代徐渭,草书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大家去看徐渭的作品,你能够看出作品的完成过程完全是时间的过程,完成以后整体就是一个图案,没有行的限制,笔势狂放不羁,它已经对传统的样式做了根本的颠覆。


这样一来,首先,识草便是一个问题,大家不能轻易识别了。虽然研究草书、写草书的人照样还是能认出来,但普通人却有些困难了,虽然不懂识别,但是看了之后却又产生了一种难以忘怀的印象,它源于内容而成为有内涵的图形,此之谓艺术的突破。

 

草书与情感:崇拜力量、飞扬、旋律

书法是一门艺术,草书更称之为书法艺术中的艺术。而艺术与情感紧密相关,草书与情感的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力量、飞扬和旋律。


1
 
  崇拜力量

古代,人们崇拜力量,这也体现在草书创作中。

农耕时代,人的劳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价值。而反映在文字上,比如说斧头的斧,就是一个氏族男士举着斧子开辟道路往前走的形象意义。

此外,草书创作也崇拜熟练,熟练了以后便有了力量、有了速度,在速度的调节和推动下进行草书创作或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或力透纸背,或入木三分,这都是源自力量。

2
  崇拜飞扬


草书创作同样崇拜飞扬。因为人不能飞扬所以做梦都经常飞扬,飞扬也是自由的表现。草书为什么能打动人呢?“因为它能够表达人的自我。”张旭光说道。草书为人提供了许多自由,或疏密关系,或轻重关系也好,它有很大的空间给人以自由发挥,草书创作对调节人们的生活、压力,都是极有裨益的。


3
  崇拜旋律


张旭光举例说,过去师傅带徒弟,学了两年徒弟差不多都学到手了,再提高非常难。这时,师傅让徒弟去练练书法,他练两年书法以后,平心静气,仿佛接受到了某一种旋律,境界提升了,品格提升了,书法就具有这种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