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颤治疗,小心药物副作用

 nept991 2018-03-15

心房颤动(房颤)作为临床常见疾病,现在越来越受到医生及患者的重视,对于房颤的药物治疗也越来越规范。治疗房颤的主要药物包括抗凝药、维持/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以及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等几大种类,每一种类又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

这些药物在发挥正常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副作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话不假,治疗房颤的药物也不例外,下面简单介绍下这些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些药物。

房颤治疗,小心药物副作用

1. 抗凝药

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分为两类,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这两类抗凝药共同的常见副作用就是出血。

出血根据情况可以分为轻微出血及严重出血。轻微出血比如牙龈出血、眼结膜出血、皮肤少量出血点、尿中有红细胞、大便潜血阳性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注意监测即可;但严重出血往往需要停药,甚至应用抗凝药物拮抗剂治疗(如拮抗华法林的维生素K),甚至输血、手术治疗。

在服用抗凝药物中需要注意观察身上有无出血的地方,并注意定期复查尿便常规、血红蛋白,来监测是否有出血副作用。

2. 维持/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常用的维持/转复窦律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等。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如均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等。

其中胺碘酮由于可以相对安全的用在有基础心脏病(如心衰)的患者中,在临床中应用相对更为广泛。但胺碘还可能有肺纤维化、消化系统症状,转氨酶升高、肝硬化、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视神经炎等一系列副作用,所以在应用中需要定期复查胸片、肝功、甲功等。

伊布利特是转复房颤心率的有效药物,但可能引起包括尖端扭转室速在内的多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应用时需要密切监护,并准备好抢救措施。

房颤治疗,小心药物副作用

3.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常见的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及地高辛。这些药物均可能导致心动过缓。此外β受体阻滞剂还有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地高辛虽然为经典的控制心率药物,但其治疗窗相对较窄,过量可导致中毒。除了心动过缓外,还可能会引起室性早搏、室速甚至室颤;还可能出现胃肠道症状,黄绿视、复视、高钾血症等。因此应用中需要注意监测地高辛浓度。

房颤治疗,小心药物副作用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些并不是说让大家觉得这些药物很可怕不去服用,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全面了解自己使用的药物,更好的监测和预防副作用的发生,毕竟,比起这些药物带来的治疗效果,副作用还是小概率的。但了解了这些副作用正好像熟知了自己的缺点,未来工作生活中可以更有准备的扬长避短,让这些药物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