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封县名胜古迹简介

 昵称VChmUhmv 2018-03-15
  【嵩山】

  属于伏牛山脉,其主体在河南登封县西北,由太室山(1,440米)和少室山(1,512米)组成。东西绵延约60余公里。古称外方。夏禹时称嵩高、崇山,商汤时称嵩高,西周时称岳山,东周始定嵩高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为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帜、太白、罗汉、白鹿等七十二峰(五乳峰和峻极峰未计在内)。嵩顶又名峻极峰,是中岳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嵩高峻极”和“峻极于天”之说。站立峰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著名胜迹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毋阙)、元代观星台及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嵩阳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遗址等。均为游览胜地。

  【少林寺】

  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昌三年(527年)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太宗开国有功,从此僧徒常习拳术,禅宗和少林拳负有盛名,广为流传。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又名毗卢阁)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重建,恢复原貌。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约三百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李世民)”壁画。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此立候达摩。雪深及膝,故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达摩面壁洞,西南的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时的法华塔,元代的缘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的碑碣石刻约三百余品,其中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轼、米芾、蔡京、赵孟頫、董其昌、日本僧人邵元撰文、书写的碑刻最为珍贵。

  【塔林】

  在嵩山少林寺西里许。为历代和尚墓地,现存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二百二十多座。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其中日本僧人邵元撰书的照公和尚塔(建于1339年)塔铭及天竺和尚就公塔(建于1564年),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

  【初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现存一殿、两亭和千佛阁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木构梁架、斗栱都具典型的宋代风格,是河南现存木构建筑中之杰作。殿内石柱上雕刻的武士、游龙、舞凤、飞天、盘尤、凤戏壮丹、孔雀穿花、群鹤闹莲,神台须弥座及石护脚上的卷草、猛狮、武士、麒麟、水兽等浮雕,无不栩栩如生。大殿东南有古柏一株,相传为唐初禅宗六祖慧能所植。附近保存有书法家黄庭坚、蔡卞等人书写的赞颂初祖达摩的碑石四十余品。

  【二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南4公里的钵盂峰上。二祖慧可,俗名姬光,北魏时虎牢(今荣阳县)人,从菩提达摩学佛,立雪断臂,得受衣钵后,相传在此养伤。其徒众为作纪念,在此建庵。庵内有大殿三楹,碑碣数通。殿前四井,传为慧可卓锡所凿,名卓锡泉,虽近在咫尺,而味各异。庵外有古塔三座,其中以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所建的唐塔最为挺拔俊秀。南上里许有炼魔台,又名觅心台,为慧可经行处。登台远眺,东揽太室,西望伊洛,邙山横亘,黄河西来,百里景物尽收眼底。

  【达摩面壁洞】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传为达摩面壁十年(一说九年)处。石洞幽邃,深约7米,宽3米。洞前有一座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雕刻的双柱单孔石坊,额上南面刻“默玄处”三字,北面刻“东来肇迹”四字。

  【少室阙】

  在嵩山少室山下的邢家铺村。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之间。是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少室阙北面上部刻有双线勾勒的“少室神道之阙”六个篆书大字,南面的隶书铭文大部剥落,题名中尚能辨认薛政、阴林、夏效、冯宝、张诗等人名。阙身现存画像有六十余幅,主要内容有车骑出行、马戏、驯象、月宫、猎鹿、斗鸡、蹴鞠、铺首衔环和龙、虎、共命鸟等。马戏图刻有两匹四蹄腾空奔驰的骏马,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头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紧身衣裤倒立,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长袖舒展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显示出奔马的迅跑和马戏的惊险技艺。蹴鞠图雕刻栩栩如生,说明我国早在汉代已有足球运动。

  【太室阙】

  在嵩山中岳庙门前500米处。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建。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大室阙高3.92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个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另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两段铭文,记述吕常等人建阙的因由,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雕刻有人物、车骑出行、马伎、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大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五十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中岳庙】

  在嵩山黄盖峰下。嵩山原有太室祠,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扩建,约在北魏时改今名。庙址屡有变迁,唐代中叶始定于现址。唐、宋年间盛极一时,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称。现存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为河南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1.3公里,面积十余万平方米。有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四百余间。特别是中岳大殿,计四十五间,红墙黄瓦,气势雄伟。庙内有唐宋以来的古柏三百余株,金属铸器和石刻碑碣百余座,尤以北魏的中岳嵩山高灵庙之碑最为驰名,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庙前石翁仲刀法古拙,北宋铸造的四大铁人,气势雄伟,堪称汉代石刻艺术和宋代铸造艺术的佳作。

  【中岳庙铁人】

  在嵩山中岳庙崇圣门东北古神库四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忠武军匠人董襜等铸造。共四躯,高约3米,振臂握拳,怒目挺胸,姿势雄伟,栩栩如生。其中一铁人背后腰部有连接痕允可知系接铸而成,背部有阳铸铭文“忠武军匠人董襜记治平元年六月甘八日”。另一铁人肩部亦铸有“忠武军匠人董襜”字样。这四躯铁人为我国现存镇库铁人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造型较佳的艺术珍品。

  【嵩岳寺塔】

  在嵩山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塔高40余米,十五层,平面呈十二角形。塔身分上下两部,下为平坦壁体,其上施叠涩檐一层;上部角隅各加倚柱一根,柱头施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平台和覆盆柱础。除辟门的四面外,其余八面各砌一座单层方塔状的壁龛,突出于塔壁外。塔身之上施叠涩檐十五层。使外廓呈现轻快秀丽的抛物线形。密檐之上系由宝珠、相轮、仰莲、受花等组成的塔刹。塔身东、南、西、北四面设入口,导至塔心室。此室自下而上直达顶部,分为十层,第一层随塔之外形也呈十二角形,第二层以上则改为八角形。此塔由于建筑技术高超,塔身虽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但经历一千四百余年,仍巍然屹立。

  【石淙会饮】

  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东约3公里处。石淙河汇聚成潭,两岸崖石陡峭,形如刀切,崖下潭水洞黑,深不可测,以其形状取名车箱潭。潭南有一巨石突立水中,石顶平整,可容数十人,世称乐台。河水至此两分,恰似碧绿匹练,悬挂两边。北岸有一天然石洞,内有一平方石板,据说武则天到此游览,常宿其上,故洞称娘娘洞,石称娘娘炕。娘娘洞北有一洞穴,临洞口可观赏鱼跃,所以俗称观鱼洞。北崖上刻有武则天于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大宴群臣时的诗作十七首,南崖上刻有张易之撰写的《秋日宴石淙序》,诗与序均为薛矅手书。因武则天曾在此大宴群臣,饮酒赋诗,观赏秋景,故名“石淙会饮”,为中岳嵩山名景之一。

  【永泰寺】

  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11公里太室山西麓。依山建寺,寺后峰峦环峙,寺前涧水萦绕,风景异常秀丽。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更名永泰寺。寺内现存毗卢殿、大雄殿、皇姑楼等清代殿宇三十余间;唐塔一座,平面方形,高约20余米,为十一层叠涩密檐式砖塔;明代砖塔一座。山门前有唐代八角形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两幢现存佛龛十余个,雕像四十余尊,寺内存有石刻基座一件,基座高近1米,上为盆状圆盘,周边刻两重仰莲,其下为四龙盘绕,透花雕刻,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的佳作。另有石盆一件,可容两担水,传为永泰公主浴盆。寺外有唐碑一通,陈述寺史甚详。大雄殿南边有一株枝叶繁茂的梭罗树,传为建寺时所植。

  【阳城遗址】

  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东北隅。春秋时郑国和战国时韩国西面的军事要地之一。经考古发掘,阳城的夯土城墙还大部留存,其中北墙残高8米左右。城垣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700米,城内外散布有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板瓦、筒瓦和陶器等遗物碎片。城内中北部一带地下,有战国时期的房屋地坪、储水他和输水的三通或四通陶管道等遗迹。城垣南墙外附近,有战国时期铸造铁器和铜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阳城内外还出土不少印有“阳城”或“阳城仓器”陶文戳记的战国陶量、陶釜和陶豆等,可知阳城就在这里。

  【观星台】

  在河南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望中岳嵩山,南临箕山,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天文观测建筑。创建于元代初年,至今已七百多年。当时由王恂、郭守敬主持,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此台为观测中心。郭守敬曾在此测验过昙景。台为砖石混合结构,平面呈方形,下大上小,高9.46米,连同台顶明代增建的小室通高12.62米。台北设有两个对称的踏道口,可以登台眺望。台顶北部有瓦房二间,北壁中间砌成一个上下直通的凹形直槽,用以测量日影的“景表”表身。石圭(又叫量天尺)从凹槽下方自南向北由三十六方青石接连而成,长31.196米。其方位与今测子午方向相符。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北端有泄水池:还刻有尺度,用以侧量水准。

  【戒坛邀址】

  在河南登封县北净藏禅师塔东侧。为唐高僧一行所创。一行(673—727)俗姓张,名遂,巨鹿(今属河北)人,天文学家。学识渊博。武则天侄武三思沽名钓誉,欲与张结文,张不愿同流合污,到嵩山出家为僧。所创琉璃戒坛,尚存遗址。据文献记载,此坛四角镂刻天王像,栋柱磴石,各雕鬼怪山水,异常精美,并以旃坛为香材,琉璃自为宝地。五代时戒坛所在的会善寺被毁,戒坛石槛亦遭厄运。今残存石柱一根,住正面雕金刚像,右手仗剑,足踏二鬼,手足及胸部皆裸露,头部已毁。像背刻作八角柱,柱身两侧及背面留有梁仿样眼数处,并镂刻精细的阴文卷草,似为盛唐作品。

  【启母阙】

  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建。是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与大室阙、少室阂并称“中岳汉三阙”。附近有巨石,周长43.1米,高约10米,据《淮南子》记载,名启母石,庙即为此而建。汉代因避景帝刘启讳,曾改名开母庙、开母阙。阙上有小篆铭文,下半部尚完好,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为国内外金石学家所注重。铭文记述夏禹及其父鲧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下部还有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中郎将堂谿典的《请雨铭》,字为隶书,惜大部剥落。阙身雕刻的画像现存有六十余幅,主要图像有宴饮、驯象、斗鸡、猎兔、虎逐鹿、马、骆驼、幻术、骑马出行、太阳神、月宫、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这些画像都具典型的汉画风格,是研究汉画雕刻艺术的珍品。

  【法王寺塔】

  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嵩山玉往峰下,据《登封县志》记载,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三国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改称护国寺,后又多次更易。寺内有清代建筑的大殿。寺后有平面呈方形的唐代密檐式砖塔,高约40余米。塔身下部略高瘦,其上施叠涩出檐十五层,具有轻微的抛物线形。塔内辟方形塔心室直达顶部。另有三塔,皆为单层单檐式的和尚墓塔,在其叠涩檐上施须弥座、山花蕉叶及由莲座、莲盘、宝珠等组成的石质塔刹。造型优美,玲珑秀丽。其中两座为唐代所建,一座可能是宋或五代建筑。

  【碑楼寺石碑】

  在河南登封县东南刘碑寺村碑楼寺内。雕造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7年)。以“碑上置楼奉佛像”,故寺称碑楼。碑存于大殿内,高3米,宽1.41米,下部基座平面呈长方形,每面雕刻佛龛,其上饰莲瓣一层。所有佛龛,皆左右衔接,如连续发券。而护法诸像踞坐龛内,两足分张,姿态亦不多见。龛内外镌刻莲花纹。碑身正面刻佛龛三行,以中央一龛面积最大,龛上饰以幛幕等。上部螭首姿态雄劲,平浅的刀法,为当时石刻的特征。题额处亦雕一龛,内有佛像。背面在螭首下雕佛像二列,其下刻铭文。碑侧雕螭龙、云气纹等。

  【周公测景台】

  在河南登封县东南告成镇周公祠前。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碑文记载,为东周所建,今已不存。现存测景台建于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天文学家一行(张遂)为改革历法,曾以阳城为观测中心,进行天文测景。为纪念周公于此以上圭测景,遂刻石立表。此台为石制,分上下两部,高9.46米。下为方形石座,北壁有明代所刻行书“道通天地有形外,石瘟阴阳无影中”。座上为直立的长方形石表,上有帽,高1.64米,正面刻行书“周公测景台”五个大字。

  【净藏禅师塔】

  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会善寺山门的西边山坡上。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建。塔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单层重檐,立在高大台基上。自台基至顶高约9米,塔身下部为须弥座,其上各隅均立凸出壁面呈五角形的倚住,柱头承托一斗三升斗栱,两柱头之间用人字■。塔正面南向开券门,内辟八角形塔心室。塔身背面嵌有塔铭一方。其余各面垒砌有假门窗。塔身之上为叠涩檐一层。平面仍为八角形,其上置平面圆形的须弥座和仰莲各一层,以火焰宝珠收顶。塔身雕刻除正面辟门外,几乎全仿当时的木构建筑样式,对了解唐代木构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

  【嵩阳书院】

  原名嵩阳寺。在河南登封县城北2.5公里。创建于北浩古隶,笔法遒劲,姿态横生。”撰文者唐宰相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著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