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帝内务府入不敷出 和珅一个办法赚得盆满钵满

 快乐老年435 2018-03-15

所谓“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一个机构,主要管理宫廷大小事务。说白了,就是负责皇帝的家务事。皇帝的伙食、服装、出行、警卫等等大小事宜,都要经过内务府处理。

皇帝要用钱,当然也得从内务府拿呀——按照清朝祖制,皇帝不能直接从国库拿钱用。从这种角度上说,内务府相当于皇帝的钱袋子。

今天,咱们聊聊乾隆帝的内务府。

内务府入不敷出

乾隆帝是清朝第六位皇帝。他在位60年期间,清朝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巅峰状态。如果要问,清朝国库最充盈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答案就是:乾隆。据一份资料显示,1777年,即乾隆四十二年,年底国库盘账,存银总数达到8182万两——这还是除去一年开销的数据。

但是,国库有钱,不等于内务府有钱。事实上,乾隆帝当政期间,内务府一度入不敷出。

这是什么原因呢?

乾隆帝内务府入不敷出 和珅一个办法赚得盆满钵满

原来,乾隆帝好大喜功,浪费铺张,一向大手大脚用钱。举个例子,一般人家过端午节吃粽子,无非是摆上一盆几十个粽子。而1753年乾隆帝过端午节,膳桌上摆了多少个粽子?不是几十个,不是几百个,而是1276个粽子!就算乾隆帝和妃嫔们有十个八个胃,也吃不了那么多呀。

可笑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习惯大摆排场的皇帝,面对大费铺张的地方官员,也会严厉训斥。据《武清县志》记载,有一年,乾隆帝在宝稼营登船时,看到地方官员用黄布装饰营外的席墙,立即大发雷霆,训斥地方官员:“若留此布为贫民襦袴之用,资衣被者凡几?顾置有用为无用,司牧之谓何?曾不知体恤下情承上德乎!”

总之,由于乾隆帝花钱如流水,内务府很快就入不敷出,很是尴尬。

和珅的“妙招”

就在这时候,1776年,内务府来了一位年轻的总管大臣——26岁的和珅。和珅不会变戏法,他怎么改变内务府的窘状?

和珅只用了一个办法,设立“议罪银”。什么叫议罪银?就是当官员犯了罪过,向内务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银子,免除或减轻罪行。这种银子,就叫议罪银。

乾隆帝内务府入不敷出 和珅一个办法赚得盆满钵满

议罪银并不是潜规则,而是白纸黑字地写在法律条文上的。《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条规定:“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绞’人犯错拟‘凌迟’,及应拟‘监候处决’人犯错拟‘立决’者,承审官降一级调用,审转官降一级留任,臬司罚俸一年,督抚罚俸六个月。”

乾隆帝赚得盆满钵满

在议罪银实行之初,只是针对一些犯了小错的官员,且是在“降级”“留任”等处罚措施之后使用。而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议罪银就从惩治手段变成了敛财办法。这就是典型的“以罚代法”。

当时,大臣李质颍因为在工作中出现了几个失误,“自愿”上交议罪银25.6万两。由于罚金实在太大,一时凑不齐,还向乾隆帝申请“分期付款”。

在朝廷做官,谁没有做过错事?就算现在没有做错,谁敢担保永远不会做错?所以,朝廷官员争先恐后把议罪银“预存”到内务府里。一个河南巡抚刚刚走马上任,并没有犯错,但他称自己将墨水不小心掉到奏折上,是对皇帝的大不敬,因此缴纳2万两议罪银。这搞得乾隆帝都有些不好意思,退回去1万两,只“笑纳”了1万两。

乾隆帝内务府入不敷出 和珅一个办法赚得盆满钵满

这样一来,仅仅用了4个月,内务府就“扭亏为盈”,不差钱了。

和珅只当了4个月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他走后,议罪银依然流水一般流向内务府。乾隆帝于1780和1784年两次下江南,开支浩繁,用去了上百万的银子,但却没有动用国库,全部都是从内务府开支的。用完后,内务府竟然还有结余。

【参考资料:《清史稿》《武清县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