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霍金“预言”去世之后立刻被证实,医学心理学一个名词能解释

 fxiaog 2018-03-15


金星和霍金虽然从中文层面来看,除了文字有交集,其他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她因为发了一条与霍金有关的微博,却引起了网友的争议。
金星公开质疑很多人都在悼念霍金,其实也就是悼念"霍金"这个名字装个"文化人"而已,其实霍金研究什么根本就不知道,甚至连他名字的英文全拼都不知道,太假了。
金星这么说的依据是霍金的一个预言,随后还配上了一张霍金的图片和一句话"如果我死了,一定会有很多人发朋友圈纪念我,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看不懂我的书的,甚至没看过我的书--霍金"




霍金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还无从考证,但是这个现象却可以用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名词解释,那就是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也是指作为受众群体中的个体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对策倾向。


一是受众对已经有了定论的职业传播者和信息作品,几乎没有人会再提相反的意见;
二是能够规范受众接受行为的模式,使之成为一种接受习惯;
三是某种一致性的群体行为能够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网红"等;
四是会对那些真正富有独创意义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绝,从而挫伤少数传播者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五是不同程度地抑制了受众者理解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因此,从众效应也是优点与缺点并存、有利与不利同在。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有益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