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学书法必须学篆书(附杜思吾临大篆六种)

 雁飞云 2018-03-15




一、篆书是容最易学的: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纵观书法史,也正是这样的:古代的篆书不象其后的隶、草、真、行那么复杂,更绝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而是较为简单、低级的东西。也就是较为易学的,而并非难学的东西。试就篆书的笔画来看,仅有“点、直、弧、”三者,且用“点”极少,实际常用的不过“直、弧、”二者而已,较“永字八法”,就简单得多!就其运笔过程来看,也没有明显的提、顿纵向运动,主要是单一的横向运动。笔画无明显的粗、细变化,不过是一个“提笔中含”而已!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说,篆书“看来是难,其实简单”,“只是一个‘中锋’法而已。(《书法艺答问》13页)再说篆书的横平、竖直、体正、对称,有变化而不多,这正好是书法初学者必须学到手而有易于学到手的、极为简易而又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二、先学篆书好处最多:
先学篆的理由也很多,历代书法名家都极为重视篆书的学习,从而在书道上取得惊人成就。

“篆书是书道之极”(《篆法初步》5页)。
“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籒,篆籒所以为诸体之本。” (《书法正传》)
“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籒然后结构纯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尽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书有篆籒气象,乃其证也。”(丰坊《书诀》)
东汉蔡邕在其所作《篆势》一文中赞美篆书道;“处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卫恒《四体书势》) 篆书的装饰性很强,线条圆转流畅,“篆尚婉而通”,很好看。
王羲之曾经一再告诫其子子敬,“勿播于外,缄之秘之”的家传学书诀窍是:“穷篆籀,工省而易成”。(《笔势论十二章》)  李世民在为《晋书》写的《王羲之传》中,历数各家书法之短,唯独赞王羲之曰:“祥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为书家亲撰传论,并如此推崇,这是十分罕见的。 (《历代书法论文选》 117页) 王羲之之所以能光耀百代成为“书圣”,显然也是与他认识到了学练篆书的重要意义,并苦练篆书是分不开的。


“作字者亦须知篆文须知点化来历先后……得其原本,斯不浮也。”不知篆籒之理,来处浅俗”。 “魏晋而下,增减笔画以就字势,惟公(颜)真卿合篆籒之理,得分隶严,放而不流,拘而不拙,书之至也。”(《书法正传》)
史称“(欧阳)询书八体尽善”,苏轼评米芾“ 篆隶真行真”“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元史》称赵孟颈“篆籀分隶行草书,无不绝冠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说得更为肯定:“余学书从篆、分入手。” 溥心畬说:“书法始于篆隶,次北碑、右军行楷,兼习行草。“(《人民政协报》1990年7月17日)


再说,“不穷于篆,无有得隶”,学隶书的人,要先学篆。今天许多印章不还是按篆书刻成的么?“篆居七八,刻居一二”,古人说:“不识篆而刻印,犹如不识字而作文章,其文章之不通,可想而知矣!”篆刻家尤其要先学篆。王羲之说:“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学草书的人要先学篆。康有为说“精于篆者能竖”(《广艺舟双楫)》),一切书体都离不开竖,也就是说,只要是要学书法的人,都得先学篆书。


近人邓王少峰说得更为详尽,他说:“如何学习书法,我的观点与众略有不同。首先写篆书,最好从两周金文开始。因为这时的大篆文字已经较为规范了;随后习小篆,再习两京(两汉)隶书,再习楷书、行书;最后学草书,先章草,再小草、大草。这样大方法花的时间相对长一些,但最后对形成自己的书风帮助很大。它不仅能帮助自己练习笔法,而且还能帮助自己读通书法史,学到历史知识。”(《书法报》2005年9月12日)刘君惠教授生前在与笔者讲论书道时,特别强调要学写篆书,并且“要先写它20年”,以为升登书法殿堂,打好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学书先学篆”的理由是很多的,而且这条道路肯定是可行的。虽然这些书法大家,并不一定都以篆书称名于世;但完全可以肯定,他们都在篆书中吸取过可贵的艺术营养;古往今来篆书哺育出了众多的书法大家,光耀史册,功不可没!
蔡元培早年就说过;“我们写字为应用起见,自然要写行楷,”“用篆隶写药方,当然不可;若是为人写斗方或楹联,作装饰品,即写篆隶章草,有何不可。”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也就是说,即使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篆书也仍然是有用的,而且也仍然是有市场的;在今天,哪一次书法展览少得了篆书这个重要品种呢?在一些庄严场所、高雅家庭,不是也还能欣赏到篆书的优美么?康殷写的篆书,不是就很受人喜爱吗?可是,有人身为知识分子,或者还是书法家,却对篆书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常常闹出许多笑话,以致铸成人生大错,悔之不及!是否学篆书?否先学篆书?于一个有志于书法的人来说,是一个值得十分慎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总之,笔者认为:学篆书是有用的,既然有用就该学;既然该学,还是以先学比后学为佳。

   学习篆书和学习其它书体一样,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然后博研众体,聚古人于一堂。比如选中《石鼓文》为自己的切入点,在临《石鼓文》的同时,还可以上至两周铭文,下涉秦汉刻石乃至清末诸家,手执心谈,求其字体形势。诸如:《史墙盘》银钩蛰尾式的线条活泼而不流媚;《散氏盘》恣肆放纵的结体随势生发;《盂爵铭》不修边幅,不讲整齐,一切任性随之;《毛公鼎》沉雄绵亘的笔力贯穿始终;《虢季子白盘》疏朗至极的布白,为通篇增添了流动的美感;《秦诏版》任意放纵的体势,奇趣而多姿;邓石如以石鼓而畅其致;吴昌硕以石鼓而扬其气等等,均可兼收并蓄,以使胸中宏博。学书亦如僧家托体,积千家米煮一锅粥;似群蜂采蜜,采万朵花酿一巢蜜,博采众家之精华以为己用,酝酿久之,自成一家面目。——王友谊先生语

吾以为上古的人对文字敬畏,充满神秘,充满灵性,是天然表达,而非人工追求,所以气象格局不一样,一生写二王也写不出古意。上古是趋天然去人工,有此观念,才能淅入古意。清代包士臣提出碑派用笔原则,铺毫,用逆。中实,气满。这些均为篆书笔法,所以学篆可以解决诸多问题

杜思吾篆书网络班3月14日开讲


 有意报名者请加杜思吾老师微信。

      手机号:18317945879

版权声明:杜思吾书画工作室是一个致力于中国书画艺术推介传播的公益平台。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