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衔级别注解

 老刘tdrhg 2018-03-15


 

【威武大将军】 唐代最高领兵之统帅。

【银青光禄大夫】 隋炀帝以九大夫和“八尉”构成本阶,九大夫即: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孔目】 从九品,文职京官,有满洲孔目、翰林院孔目。

【副使】 地方行政副职官员。

【通判】 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官衔有从五品、正五品、正六品(文)等。

【朝散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为第十八阶。金仍从五品。元升为从四品。明废。

【御史中丞】 御史是古代一个官衔,秩千石。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相当于今天最高检察院的副院长。

【游奕使】 主巡营、防遏事宜。唐宋时代的一种军职。官衔未定制。

【营田使】 县以下的负责部门的官员。

【教授】 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总管】 各级行政中行使后勤的官员,品衔无定制,有四品至九品。

【文耆】 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秘书郎】 官名。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唐代曾改称兰台郎。历代多另设校书郎,校勘典籍,以秘书郎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

【尚书】 官名。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宋代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中侍大夫】 官阶名。宋政和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七阶为中侍大夫,以代旧官景福殿使。金为宦官第三阶,从四品下。明为宽慰官第二阶,从四品。

【通直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

【翰林院侍书】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侍书正九品。

【教谕】 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

训导】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主簿】 官名。掌置。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均系低级之事务官。

【经历】 官名。 金于都元帅府、枢密院置经历。元枢密院、大都督府、御史台等衙署,皆有经历。 明清都察院、通政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亦置经历,职掌出纳文书。

【助教】 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千总】 官名。明初京军三大营置把总, 嘉靖中增置千总,皆以功臣担任。以后职权日轻,至清为武职中的下级,位次于守备。

【经史】 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县丞】 官名。始置于战国,为县令之佐官。清为正八品

【奉训大夫】 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知州】 官名。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明、清以知州为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尚宝寺少卿】 为明清朝官制之一。通常为光禄寺太仆寺等辅助部门的从官,品等约在正四品至正五品之间。

【登仕郎】 明正九品初授将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学政】 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知县】 即现代的县级行政长官。

【宣教】 元丰改制后的从八品官衔。

【百总】 古代军队下级军官。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举人】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解元】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五贡】 清代科举制度五种贡生的总称。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优贡。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另有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为例贡。

【贡生】 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就不再是本府、州、县的生员,而称为贡生。

【拔贡】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初,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逢酉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各一人,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择优保送入京,称为拔贡生。先赴会考,优等者再赴朝考。入选的,一等可充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低劣的罢归,称之为废贡。

【副贡】 科举制度,乡试取入副榜的,可以作为贡生,称为副贡。

【岁贡】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沿承前代之制,每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为岁贡。贡生入监,初由生员选择,既命各学岁贡一人,故谓之岁贡。岁贡别称“岁进士”,因为岁贡大都挨次升员,又称“挨贡”。

【恩贡】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明、清两代,凡是遇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为“恩诏”之年,除岁贡之外,加选一次,称为恩贡。

【选贡】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代于岁贡之外,考选生员充贡,因称选贡。

【纳贡】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凡由生员纳捐取得贡生资格的称纳贡。

【优贡】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代,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也无录用条例。

【例贡】 科举制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代因为为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称为例贡,不算正途。

【廪生】 科举制度,生员名目之一。明代府、州、县设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学以次减十人,每人每月给廪米六斗,补助生活。简称廪生。清代沿袭,廪生名额及待遇视州、县大小而异,每月给廪饩银四两。清代经岁试,科试两试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习惯称为“补廪”;廪生可以依次升为国子监学生,称为岁贡。

【增生】 科举制度,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每人米六斗,有一定名额,为廪膳生员。后来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

【附生】 科举制度,生员名目之一。明代正统时,在府、州、县学之外有取附学生员之制。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沿袭。

【庠生】 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庠,古代乡学之名。

【举监】 科举制度,监生名目之一。明、清两代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之人,称为举监。

【贡监】 科举制度,监生名目之一。明代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贡监。清代沿袭。

【荫监】 科举制度,监生名目之一。明、清两代,官员之子不经考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荫监。

【例监】 科举制度,监生名目之一。明代由捐纳财物取得监生资格称为例监,也叫捐监。清代沿袭。

【恩监】 科举制度,监生名目之一。清代由皇帝许给于国子监监生资格的人,称为恩监。

【秀才】 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副举人】 副榜或称副贡生称副举人。

【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状元】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会元】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太学、国子监、监生】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明清后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古代九品十八级官制

古代官制,从唐以后官阶分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清朝官员的“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古代官员服色

 

文官服色

一二仙鹤与锦鸡,三四孔雀云雁飞;五品白鹇唯一样,六七鹭鸶鸂赖鸟八九品官并杂职,鹩鹑练雀与黄鹧,风宪衙门专执法,特加獬豸迈伦夷。

武官服色

公侯驸马伯,麒麟白泽裘,一二绣狮子,三四虎豹授,五品熊罴狻,六七定为彪,八九是海马,花样有犀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