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藏作品](1806)我见过霍金

 我爱创造 2018-03-15
我见过霍金

记者手记

李大庆

    76岁的霍金撒手人寰了。但在我的心中,他那雕像般的英姿永存。

    维纳斯没有了双臂,后人无论以怎样想像的姿势为她安上双臂,似乎都是对她美丽的亵渎;周恩来与客人留影时永远弯曲着自己受过伤的右臂,其身姿透露着亲切与自然。

    霍金也是如此。他的身体只能倚靠在轮椅背上,头部略向右侧歪斜,戴着眼镜,双手放在腿上。他是以这样的标准姿势面对这个世界的。

    生与死,这个雕像般的英姿都是永恒。

    我曾经无数次的见过霍金的“标准像”。但当有机会能见到他真人时,我还是想看看他。尽管我知道我见到的霍金也肯定是那尊没有变化的雕像。

    但,这尊雕像有魅力!

    2006年6月19日上午,国际弦理论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参加会议的不仅有600多名中外会议代表,还有数千名中国师生。会议9点开始,物理学家们的演讲都太专业,一般人难以听懂。然而几乎没有人退场,因为大家都在等着那尊雕像的出场。

    11点半。当霍金坐着轮椅被推到主席台上时,会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甚至有人发出了欢呼。摄影记者和许多听众举着相机拥在听众席最前端,闪光灯频频“打”在霍金的身上。

    霍金报告的题目是《宇宙的起源》。绝大多数听众是不懂报告内容的,更何况是用英文演讲而没有同声传译。但他们就是不走,都在认真地聆听语音合成器里传出的美妙声音。

    霍金从1963年被诊断患肌肉萎缩症,到后来就不能用嘴说话了。

    那次弦理论大会的主席是“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当时丘成桐说,霍金以前是靠他仅仅能活动的一个大拇指操控仪器与外界沟通的。而到2006年时,这个大拇指也有了一些活动障碍,他只能通过眼睛与人沟通了。霍金的眼部装上了一个传感器,他通过眨眼和抖动脸部肌肉来控制传感器,从而在置于他面前的屏幕上选择字母拼语句,然后再用语音合成器念出来。人们看到的那尊雕像似乎永远都不动,可他的双眼却比任何常人都要活跃,他的大脑里所想的问题比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人都要深邃。

    弦理论会议后来移师北京友谊宾馆。两天后,我又近距离地见到了那尊雕像。

    会议组委会特别安排了一次霍金回答听众的提问。曾经去过南极洲的霍金说:“我非常想去西藏,这是我从少年时代就非常向往的。不过现在我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我去了,因为那里海拔太高了。”在谈到梦想时,霍金表示:“我还有许多梦想,还有许多事情想完成。如果没有梦想,那一个人可以说是死掉了。”霍金的话博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只能每天倚靠在轮椅上的霍金还有那么高远的梦想,这真不是一般的躯体所能孕育出的。

    那次参加弦理论大会,是霍金第三次来到中国。他说他很喜欢中国古老的文化和中国的美味食品。就在他讲这话的三天前,他在参观完天坛后,还特意去吃了一顿北京烤鸭。霍金还幽默地说,我也很喜欢中国的女人,因为她们都很漂亮。

    霍金把自己描绘成一个乐观、浪漫,但又顽固不化的人。他并没有被身体的恶劣状况所吓倒,“我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但是我的思想却在自由探索,回到时间的开端,进入黑洞的内部。在思想上,我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霍金每“说”一句话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一共回答了听众提出的9个问题,大约只说了四五十句话。当然这些问题是大会组织者提前两天向听众征集的,只有一个问题是现场提问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不知用了多长时间来组词造句,也不知他让自己的面部肌肉抖动了多少次,眼皮眨了多少回。

    会议结束了,我在大厅外静静地等候。当助手推着坐在轮椅上的霍金从我的眼前经过时,我再次近距离地目睹了这尊雕像的神圣。

    那一刻,我感到这是世界上意志最坚强的一个人,没有“之一”。

    (科技日报北京3月14日电)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2018年 3 月 15 日第 2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