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书生是怎样转化“差生”的

 朱遍宇的智慧源 2018-03-15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魏书生教育研究中心

 

魏书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令人折服,令人赞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在转化“差生”(或说“后进生”)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说,魏书生在转化“差生”工作方面自有一套新颖独特的方法和措施。

 

一、逼着“差生”找优点

在魏书生他们学校,每次考试后,他都把全学年最后几名同学或其他班淘气的同学调到他们班。说来也怪,这些所谓的“差生”或“后进生”(在此文中都用了“引号”,因为在魏书生的辞海里,没有“差生”和“后进生”这个概念),到了魏书生他们班却用不了几天,不管是学习差的,还是最淘气的,都会发生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学习差的爱学习了,好淘气的也不淘气了,也知道上进、学习了。

有的老师问魏书生:“魏老师,你用的是什么高招,让他们变化这么快,这么大?”

魏书生笑着说:“我哪有什么高招哇。”

如果要真说高招的话,我看魏书生还真有两条妙计值得大家一学。

一条是:抑制“差生”的淘气神经。魏书生说,对淘学生你越惹乎他,他那根淘气的神经就越兴奋,越发达。好,你不让我淘,我偏淘。上课时我不淘,下课我再淘;当你面我不淘,你背过脸去我再淘。一般时候,魏书生对淘学生都是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并告诉同学们别人淘的时候,谁也别搭理他,这样长了,他就自己就觉得没趣儿,淘也淘不起来了,淘的市场没了,他那根儿淘气的神经也就一点一点地抑制了,消退了。然后,魏书生再通过“挑动学生在头脑中自己斗自己”的方式,逐步使新我战胜旧我。

另一条是:逼着“差生”找优点。一般情况,差生到了一个新班,作为班主任老师都会提醒他或告诉他,在新班应该如何如何,怎样怎样,不能再走老路,再犯过去的错误等等,可魏书生却非如此。“差生”到他们班一报到,魏书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求他们帮老师办一件事儿。“后进生”一般都很讲义气,一听说老师有事要求他们帮忙,都非常高兴,很痛快地说:“老师,有啥事,你尽管说。”

魏书生则不紧不慢地说:“老师不求你们办别的,只求你们好好找一找自己的优点,有多少找多少,找不着不行。谁找不着,我就狠狠批评谁。”魏书生的这一求,对这些学生来说,真是石破天惊,他们有的从一上学到现在,就从来没从任何人尤其是老师的嘴里听说过自己还有什么优点。直到最后,一名叫张军的同学也没有找到自己的优点。

魏书生生气地说:“找不到不行,明天如果再找不到,就叫你写500字说明书。”写500字说明书,在魏书生班可是最重的处罚了。大家想一想,就是再愚笨的学生也会意识到,都是因为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优点,而使老师生气,因此还要受到最重的处罚。你说,他能不动心吗?他能感受不到老师的亲切和温暖吗?以后再有什么要求,他还好意思和老师做对吗?第二天,张军红着脸找到魏书生说:“老师,心眼好、爱干活算优点吗?”魏书生高兴地说:“当然算啦,这是个了不起的优点。心眼好,爱帮助别人,到哪儿都受欢迎。爱干活,把这当乐趣,那就能成为优秀的人。”张军听了非常高兴,也非常激动,他的优点更加发扬光大了。从此,班级劳动更加积极肯干了,一个人比三个人干的活还多。学习也逐渐认真起来了,也能独立完成日记了,也能自觉完成各科作业了,对班级的各项事情也越来越关心了,越来越积极上进了。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奇妙,一个个所谓的“差生”或“后进生”,原有牢固的“后进”保垒,就这样彻底地崩溃了,一个个新的自我、新的形象逐步树立起来了。

 

二、编写《错题集》

魏书生认为,“人不该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跤”。意思是要及时汲取教训,及时分析失误的原因,及时改正,不在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可事实上,“人常常在一个位置上跌两次或更多次跤。”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个错误常常是一犯再犯。为了降低错误重复率,魏书生从1979年开始,要求学生编写《错题集》。每人准备一个大笔记本,页数为100页,分为五个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根据自己的成绩事先预留出每科的页数。以每科平均20页计,有的同学语文成绩好,就预留10页,因这科错题少,数学分数比别的科稍低些,就预留30页。而有的同学恰恰相反,语文成绩低,数学则很少错误,他就预留语文35页,数学只留出5页。

《错题集》一般的内容为:

先写明测试时间、地点,以引起注意。

然后写明:科目、题目、错误、原因等,并注明正确答案。

平时自测,或老师组织的小测验,期中、期末试题,每次考过之后,就把做错的题重抄一遍在《错题集》上,错误的答案和正确的答题过程都要写上。必要时,还要写出错误原因。

这样的《错题集》优秀学生一学年五个学科加在一起,写不了100页。复习的时候,他们先看《错题集》,把《错题集》上的题再做一遍,这样,用时少而复习效率高。后进学生每次考试丢分多,《错题集》量太大,他想都改,结果顾此失彼,每况愈下。这时魏书生就引导他们每次只将有可能改正的错题编入《错题集》,如:张军同学的数学,150分只得了85分,丢掉了65分。对他来说,入班时的数学只得45分,现在能有85分的成绩就是很大进步了。结果他把错的65分都编入《错题集》,下次也不可能都改正,还加重了他烦躁的心理。魏书生就引导他只挑自己觉得不服气的、觉得下次能改的25分编入《错题集》。这样,他能超过及格线,再认真些,能达到110分,他就越学越有信心,形式上《错题集》编少了,实质上他多学了知识。

 

三、建立学习“互助组”

30多年来,魏书生一直在班级内,引导班干部和后进学生组或者学习尖子和后进学生组成“互助组”。后进学生在先进同学帮助下提高了学习成绩,先进同学也在帮助后进同学的过程中更认真地学习,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成绩。

魏书生的这一有效尝试,在国外早已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曾让参加初级社会心理讲座的学生,去试验叫做“成对指导”的教学方法。选择212名学生,让成绩在上位的和在下位的两个人搭配成一对,坐在一起听课,并设法能使他们互相刺激对方,告诉他们最后的评定以“两个人所得分数之平均作为两者的成绩。”另有170名学生,则和往常一样上课,没有什么变动。

结果,不曾搭配成对的学生学习成绩,获得最好成绩A的人仅有20名,获B的人80名,C的人57名,被评定为下位的D和E者竟有13名之多。而以“成对指导方式”上课的学生,不仅整体平均分数比前者优越,分别来看,成绩得A者有37名,得B者148名,得C者27名,得D和E者则为零。

从这一结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同学间互相的刺激及切磋,能使成绩较差的人振奋起来,追赶上去,使成绩好的更上一层楼。

魏书生总结“互助组”的优点在于:

第一,浪费时间及被动的用功减少,合理而主动的用功增多。

第二,互相学习需要互相切磋、互相讨论,比传统的用功方法能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有人结伴学习,与一般无条件接受老师授课的被动的用功完全不同,学生可以进行积极主动的努力。

 

四、奇特的“惩罚”方式

在一个班级里,哪有不出错、不违反纪律的学生?一旦学生违犯了规矩,出现了错误,当老师的,尤其是当班主任老师的,当然要批评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并改正错误,不断向前进步。那么,应该怎样批评教育呢?

严厉训斥,痛数其过;苦口婆心讲道理;或是让其当众检讨;或是罚站;或是罚作值日,擦一周黑板;或是叫家长到校挨训等等。老师们都有一套自己惯用的惩罚犯错误学生的方法。结果往往是,越惩罚,学生越恨老师,和老师的抵触情绪越大,与老师对立的学生越多,班级越难管理,或是离开这个老师就变了样。

魏书生也有一套“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方法,可他却与众不同,取得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第一种方法是:唱支歌。在魏书生他们班,学生犯了小错误,比如,下课过于贪玩或忙于别的,上课进教室稍稍晚了点,或自习时不注意,小声说话影响了别人学习等,这就要站在全班同学面前,给大家唱首歌,表示歉意。这就算是“处罚”了,老师和同学也不再说什么。站在前面唱歌,虽然没有压力,没有羞辱感,但也不会产生荣耀感和自豪感,因为他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才站到这里唱歌的。这种纠正错误的方法,既不损害学生的人格,又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既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又调节了班级气氛。

第二种方法是:做好事。学生如果犯了再重一点的错误,或是违犯了校规,给班级造成了不良影响,那也不怕,只要你找机会,能为学校或班级做一件好事,予以补尝,也就算是处罚了。让学生自己寻找机会做好事,这本身就是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在寻找真善美,在追求真善美。做好事的过程,对犯错误的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心灵上的自我熏陶、自我净化的过程,既帮助学生自我抛弃了错误,又使学生树立并增强了自尊心、自信心,还使学生感受到了为他人、为集体做好事的那种荣耀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的勇气和决心。

第三种方法是:写份说明书。如果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或是屡犯同样的一个错误,那就要受到最重的“处罚”——写500——1 000字的说明书。魏书生要求学生写说明书,一定要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发现两个不同的自我。要写明三个过程:一是犯错误前,两种思想也就是两个自我是怎么争论的;二是犯错误时,两种思想又是怎么交战的;三是犯错误之后,两个自我又是怎么想的。魏书生还告诉学生,写说明书不一定要说自己有错误,如果认为自己做得对,做得有道理,那就完全可以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辩护律师,说明自己这样做的根据和对己对人的好处。

学生犯了错误,按理说,应该写检讨书,可魏书生为什么要让学生写说明书,为什么还可以申辩呢?这里面还有什么奥妙吗?

还是让我们听一听魏书生的学生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吧。一个曾经在小学经常写检讨书,在魏书生班也写过说明书的同学说:“过去在小学写检讨书,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

怎样理解这个学生的这番话呢?

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这个时期学生在性格特征上的明显表现是,自己的事情要求自己做主,自己裁定。这表明他们的个性开始趋向独立,开始从一个孩子逐渐地向一个成年人过渡,所以,成年人应该留心他们行为上的变化,尤其是十二岁到十四五岁这个期间的青少年,他们正在迈步进入人生的关口,应该给他们指点和进行必要的辅导,而不能横加干涉和控制。愈是采取高压手段,关系愈是紧张。

简而言之,经常让学生写检讨书,从某个角度讲,就是一种高压手段,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学生跟老师对立起来。你监视他学习,压制他,他就来个反监视,来个心理反抗。这样,学生怎么能不越写越恨老师呢?而写说明书呢,则是把判断、定夺是非的权力交给学生,满足他们要求自己做主、自己裁定的心理需要。这样做,学生怎么能不越写越恨自己呢?

说明书与检讨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是把自己看成是与老师平等的、学习的主人,一个是把自己看成老师的奴隶。一个学生被告之写检讨书,便只能从老实认罪的角度,去无的放矢地攻击自己一顿,以求得老师的原谅。这样的检讨书,既是学生自欺其人的产物,又是蒙蔽老师的、无用的废纸,从这个意义上说,既不民主,又不科学。一个学生被告之写说明书,他则要客观地看待发生的事情,公正地思考裁定。学生无须自欺,更不用蒙蔽老师。因为他在说明书中有为自己辩解的权力——如果他认为老师错怪了他的话。老师呢,在看了学生的说明书后,特别是看到的有关辩白,就要据实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明书是民主的体现,又是科学的保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